青春散场,夏蝉绝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读盖茨比的那年,我十七岁。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对岸不时闪烁的绿灯。
我曾经以为那样的单纯早就从我的生命中抹去,我的那个岸应该是极为现实具象的。
只是不久之前,我才明白,对于我而言,那个模糊梦幻的不是盖茨比对成功和爱情的信仰和向往,
而是,我自己的自尊和骄傲。如此这般,又何尝不是一种单纯和无知呢?
一
我认识到那是一种我执。
那些不满和抱怨好像是因为外界,
但深夜里,我才愿意承认那些都是发自对自己的失望。
后来,读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时,却恍惚理解那些情绪由来。
他说,那些裸像的主人公,其实从来不是画中之人,反而是看画之人。
当初那些笔触是有意展现屈服之意,用以满足作画之人的征服欲。
看似与我前文所说之言毫无关联,但我却有强烈的感触,那些裸像像极了如今的社交媒体。
于是,我才再次认识到,那些看似由外界引起的不满,不过是太过以自我为中心。
我比较着,我冷眼旁观着,将一切都拉进自己身边,仿佛一切都与我有关。
然而,现实又是如何呢?
美术馆里的那幅画,每天有上千人经过观赏,难道所有看画之人都真正征服了那画中女子么?
那更像是一厢情愿,妄自尊大。
世界广阔,不要只看自己。
我们的社交平台,看似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那更像是一个山洞。
我们结交与我们价值观,世界观相似的朋友,在这个朋友圈里,
我们每天“交换”着相似的生活,相同的意见,那不过是回声效应罢了。
我们以为看到的世界都与自己相似,
其实,不过是用镜子看自己罢了。
二
我认识到那是一种怯懦。
患得患失的缺点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我提起,但令人失望的是,至今我依然如此。
我曾庆幸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然而,“自知而不作为”与“不自知”,又有何分别?
我曾有万般借口说,那是因为:
自己不够坚强去接受那句一直掩于心中的道理——这个世界还没有温柔到,只要努力就成功。
但这样的借口,便更是一种浅薄和不成熟。
看似有理的一句话,但却最终将所有的错都归结于外界,与自己不相干。
即使念了千百遍,自已依然不坚强,依然怨天尤人。
道家说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心不染尘。
而,从简而说,不过平常心三个字。
说时简单,但又如何做到?
这不是我自己悟出的道理,不过是先生用自己的身影和人格向我们的阐释。
他说,为何冀盼,难道谁能阻挡时间的流逝?
千难万险,常人难耐的疲累或是巨大的失败,哪怕是彻底的失败。
只道是平常。
老师两个字,并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当。
他的身影总是笔直,他身后那天,总是迩延远碧。
他并不求世间的崇高或是神的应许。
他最大的奖赏,是他的学生们在将来彼此的各自的困境甚至绝境中——想起看过的他的瞳仁,所以他们就在自己眼里的哀色渐褪后,闪耀出他的眼神。
我想,那个对岸留下的不再是什么目标或是信仰。
而是,屹立对岸的一个诚挚弘毅的身影,待我日后面临那样的艰险和难关之时浮现心头,念想着他会怎样做,于是决心自己会怎样做。
如此,便是先生。
关于先生的内容,我之前早已提及多次,可自行寻找,之后将不再提起。
我相信有缘便早已相识,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