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悟空问答回答了一个问题:《叫小孩做事,他会说为什么不叫别人,这是什么心理?》
我简单地做了以下剖析和建议:
“孩子的问题,折射出来的往往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是多孩家庭,建议换一个口吻,温柔而坚定地请他或者兄弟姐妹们来帮忙,不偏不倚。这里的不偏不倚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来求助和安排。孩子不仅有成就感乐意帮忙,同时内心平衡不再推脱。
这里,重点要强调,作为家长的你的心里,必须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孩子心思都是很细腻而敏感的。
如果是独生子女,建议和家人达成共识,你和孩子的其他扶养人在孩子是否该做家务或者是否该这么小做家务,都要意见统一,哪怕是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否则,孩子会很容易察觉出你们的分歧。”
但是,直到我最近读了《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后,才意识到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父母的斗嘴。
01
孩子斗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我们现在再把这个问题在心中默念一遍:为什么不叫别人?
是不是更像是夫妻间带有情绪的对话?要么是在丈夫面前娇嗔的妻子的口吻,要么是在妻子面前赌气的丈夫的口吻。总之,都是在斗嘴。
也许,对于他们彼此,至少是发起斗嘴的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乐趣,也可能是一种发泄。并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子、母子、父女、母女之间用这种方式对话,要么觉得挺有意思,要么觉得内心占了上风。可是,这种算不上特别有格调的乐趣和精神享受,移位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真的有益吗?真的如同一场轻风吹过,不留任何痕迹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父母,当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类似的对话呢?
02
父母斗嘴,导致家庭角色错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罗斯·埃斯尔曼在他的《家庭导论》中说:
“婚姻或家庭组织的基本单位不是一些人,而是他们相互联系的身份(位置)和相互合作的期望(角色)以及合作的状况。”
父母要勇于承担并胜任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努力完成从青年向父母的迁移。
毫无疑问,当父母斗嘴的时候,孩子会聪明地抬起头观察,观察父母的表情是不是轻松的。当他捕捉到一定的信息后,他确定父母的斗嘴没有引发冲突,只是内心暗自较量或者只是当成一种乐趣,那么他会默默地习得这种相处方式。
于是,习惯于斗嘴的父母,表现出的幼稚和不认真的姿态,被孩子习得后,表现出成熟老道的感觉。父母像个孩子,孩子像个成人。这是典型的角色错位的表现。
03
斗嘴,是最低质量的亲子交流方式。
正在斗嘴的父母,如果自警意识不强,还沉浸在自己创作的幽默诙谐的假家庭氛围中。这种看似“平等”的交流方式,表面上给家庭增添了幽默、诙谐,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实质毒害很深。斗嘴,这种被孩子习得的交流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很多方面的不好的影响。
斗嘴中的亲子,常常以彼此轻度敌对、轻度冲突、轻度不尊重的姿态出现,不包含爱意,不导向愉悦的情感,也不会导向建设性的结果。从内心深处,影响真正的和睦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斗嘴,往往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琐碎的小事发生唇舌,将时间浪费在鸡毛蒜皮的事务中,占用了孩子自我探索和发展的宝贵时间,形成了斤斤计较的性格弱点,没有大格局和大局观,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孩子事业和生命发展的高度。
斗嘴常常带有轻慢的态度,会引导孩子不够端庄,会成为孩子进入学校和步入社会中人际关系困难的重要原因。
斗嘴时,人们通常重复使用无效的语言,会引导孩子与他人的交流中,不能使用有效的、适当的、有具体内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诉求。
虽然,斗嘴中包含的不尊重态度、冲突和敌对的程度都很轻,轻到孩子察觉到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玩自己的玩具,看自己的动画片。父母误以为这是一件极其小的事情,不足以影响到什么,更谈不上对教养的影响。但是,孩子的教育,多小的事情都是大事,他的成长就是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的结果。但是,今天的斗嘴,与孩子青春期紧张的亲子关系,以及将来融入社会出现困难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危害极其严重,应该引起平时爱斗嘴,尤其在孩子面前斗嘴的父母的重视,包括我自己也应该反思。
孩子的问题,折射出来的往往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所以当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父母该反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