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玛利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这本书,对我如同异地重逢久别的老友——陌生中透着些许熟悉,内心里边读边喊“原来你就在这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外出学习时,很幸运的遇到了一群充满教育情怀老师们。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教育之路。我当时看着,有感动、有惊喜,有认同亦有困惑。如今,在叙事者大家庭推荐下,我捧读《脑科学与课堂》这本书,心里顿时跳出“脑_目标5:教授知识的扩展和应用”这一章中提到的“顿悟瞬间”这个词语,原来我之前的困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这本书里的观点,不就是我要寻找的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吗?接下来,我就本书中几个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所读、所见及所思。
首先,引言“神经教育学和21世纪学校结合的新型领域”部分提到——“21世纪技能”目标是培养具有合作能力、创新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劳动者。基于这一社会需求,我们提出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多年,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认为交给学生“学什么”比“如何学”来的更快捷有效。犹记我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课堂听课时的情景,看老师用了很长时间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当孩子们几经尝试、质疑,终于得出结论时,一节课也接近尾声了。整堂课我内心充满了焦急与困惑,这难道不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吗,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最快捷有效的方式难道不是把它直接告诉学生吗?后来,随着学习的日渐深入,我才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和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下探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达成目标,这才是我课堂上该做的事情;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及时鼓励,保护学生创新的天性,勇于让学生试错,才是我身为老师该有的觉悟。
其次,“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脑_目标2“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它的样子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决定着学校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这里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己的创意来设计教室。每间教室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学习区、阅读区、休闲区和绿植区,每个区域布置都体现着老师的匠心,比如二年级一间教室里有一颗大树代表森林,森林里有漂亮的蘑菇房子里和小白兔,房子周围还有很多装饰用的花草和石子,每天的值日班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来摆放。五年级一间教室里摆放着课间休息时,对弈的象棋和围棋棋桌,老师兴起时也时常来杀一局。教室墙壁上、室外走廊里是学生的个人艺术展和学生一个阶段主题学习成果的集合,这些展示会随着学习内容的推进而不断更换。这些布置充分体现了本目标中“物理环境的新意刺激”,而装订成册的学习成果集合本又与脑_目标6中“档案袋评价”相吻合。
再次,脑_目标4:教授掌握技能和概念中提出“为掌握学科内容、技能和概念而实施艺术整合教育”即采用艺术整合教育的方法来提升和增强学习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策略,可帮助确保信息“黏附”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在教学实践中,以班级为单位,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可以让班级孩子全员参与的艺术活动,比如,戏剧表演、跳蚤市场、期末展演等,可以更有效将所学知识与艺术融合起来,让知识与艺术、生活等更多的内容产生关联,这些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把内容目标以更有效的方式转化为长时记忆。
一本好书不仅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百读不厌,更可以让你常读常新,收获不同的感悟与体验。我将继续常读《脑科学与课堂》这本书,并以它为指引,改变我的教室,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