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始成为自己=说真话!
女儿小文会趁每天学校午休时间,邀约AB两位同学到校外买点东西,逛逛文具店。
不曾想,有点小闺蜜的温馨惬意,被一位C同学“强行”加入而打乱。
C为人不错,但可能彼此脾味不相投,所以她们对C的主动加入有些排斥。
一次团体中的B同学忍不住,以故意找茬的方式,拒绝C的同行。最后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事后,她们有些愧疚,几个小脑瓜凑在一起,寻思着以书信的方式向C同学发出和解信号。
“写了些啥?”对此,我特别好奇。
“恩,我们为那天的事情向你道歉。我们觉得你人好是真的!中午不想带你,也是真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做盆友。”小文告知了书信的核心内容。
“啊?要不要这么直接?介么真实啊!”我懵逼了三秒钟,才回过神。
“对啊,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她有权知道。”小文歪着脑袋一本正经的表情。
“哦......”我沉思着。
“可是,你在笑,你觉得这不够委婉,你——”小文有点不满意的看着我,一字一顿的说道:“你-不-够-真-实。”
这番话直接把我梗住了,所有的话术在赤裸的真实面前都显得格外的脆弱,女儿的确比我更有力量表达自己,成为自己。
2、1万个小时= 成功?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以和为贵!”.......。我们承袭了关于很多社会生存及人际交往的各种“黄金”法则。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看来,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们越来越用自己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事情,充其量只不过事后知会你一声罢了。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坚信的一个法则,那就是“一万小时定律”即只要你练习1万小时,就能成功!——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个小时。
最近,我就发觉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心理学课程进修,英语,普通话,瑜珈,跑步,旅行,看书,冥想,......这......这时间怎么够呢?时间啊,你都去哪儿了?
如果每个都要达到3小时,一天变成48小时都不够,同时觉得好累啊。
为达到1万个小时而练1万个小时,会成功吗?我问自己。
当注意力只是关切练习时间的长短,我会发现专注品质已然下降,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实现目标的跳板和段。
当我觉得不要浪费时间,就处在了努力不要浪费的恐惧和纠结状态之中。
试想如果你沉浸在每个当下,那个良好感受对自己而言就是享受,哪有时间去判别浪费与否呢?
科学家爱迪生在回答记者,关于失败的提问时,这样说:“我没有失败,只是发现了1000多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
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说:“每天早上我醒来,想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连吃早饭都兴奋不已”。
身心灵导师彼尚说:“我换的工作大约有99个了,但我只做自己喜欢的,因为这才是处在顺流之中”。
........
或许他们的确练习了一万个小时才成功的,可如果他们是每天打铁般的难受坚持这么长时间,会取得成功吗?
喜欢当然并不意味着你的挑战更小,但却能让你在挑战时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坚韧和勇气去面对。
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怎么也有十几年吧,我们每天跟着老师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但一次在梦工作坊里,面对热情的大洋彼岸的露易丝博士还是只能说:“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寒暄和客套,最后陷入尬聊。
后来跟朋友交流,大家也都有同感,过了四六级的他们发现做张英语试卷没问题,但却开不了口。
为了分数,为了考学,为了拿到一个offer,每个学生在教育体系外加培优机构的浸泡,岂止练习了一万个小时,可成功的有几个呢?
几天前,在公交车候车,两位妈妈的谈话飘进耳朵:“哎,我孩子培优两年了,怎么一点效果也没有?”据她说,机构是打包票三月起效的。而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所有不确定的事才是需要打包票。
其实,1万个小时一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对它长期的热忱。
时间并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真正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的是,我们花时间在里面去面对,反省,总结,调整........。如果每天只是机械木讷的重复,那么一天跟一年有什么不同呢?
3、人性的痛苦=希望!
“如果声音被别人否认,我还是感到难过!”我在微信里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那是好事儿啊,说明你热爱它呀!如果无动于衷,又怎能吸收新的东西呢?”可莹老师微信里的语音极为爽朗。
拿破伦希尔曾说过:正面的和负面的情绪不可能同时占据你的心,一定是由其中一个占主导,确定正面情绪去影响你,是你最重要的责任。
那一刻我体会到可莹老师,她不仅仅只是教我们普通话的导师,更是在指引我们不断借由声音去探索那个内心的自己。
“哇,我真羡慕你的皮肤!”我对朋友觅说。
“我真羡慕你的瘦!”觅的回应,让我再次体会到,我们都注意了自己没有的东西,而忘记自己所拥有的。
所谓“羡慕,嫉妒,恨”就是三个情绪由开心到痛苦的过程。
羡慕,是向往美好;嫉妒,是想得到而没得到的不甘;恨就进入抱怨负面状态,怨恨自己运气不佳,时运不济,环境不公等。
仿佛我们多相信自己一点,想办法积极一点,便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但是我们自怨自艾就是理所当然,千真成确的。
“既然你那么喜欢声音,为什么不做个类似荔枝电台之类的,自己玩呢?”朋友觅提议到。
“我?可以吗?可是我的普通话,还没有练习到1万个小时啊,起码还差8年。”我支吾到。
“天啊,你确定要那么久才去做?你跟我讲话不也是练吗?你在看书,听课不也是从内在提升吗?”觅反问道。
“是啊,为什么我要把所有的知识割裂开来呢?宇宙是全息的。”我一下子被惊醒。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呢?想起克莱儿《摆渡人》里那句经典的语录。
其实,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孤独,家人,朋友,老师,甚至路边投注于你短暂善意目光,与你擦肩而过的行人也可能都是你的摆渡人,关键在于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这个世界,原来什么也不是,只是各种趋势,你的观察就决定着你的改变。”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最近,有人在群里发了一篇《如果你想毁掉孩子,就给TA一部手机吧!》,我问小文怎么看?
她用戏曲的唱腔回应:“我-认-为-那-都-是-放-屁-啊!”
“按你们周梵老师所说,手机是我们的创造物,我们是创造者,创造物怎么可能控制住创造者呢?除非我们选择愿意被控制。”
我大笑,如此而言,所有的心理学都不用学了,只要把这一点弄透了,我们的“心病”便好了一半!
没有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你在每个当下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因为真正的摆渡人,永远是你自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