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二十八岁。那年春,朱熹只身回到同安,等待同安主簿接任者。可一直等到十二月,接任者还杳无音讯,朱熹无奈起程回崇安与家人团聚过年。
朱熹这次从同安归崇安,过安溪入尤溪。之所以选择这条线路,一是走近路,顺道拜访李侗;二是尤溪知县林嶷盛情邀请。这是朱熹童年离开尤溪后,第二次回到了生养他的尤溪。
朱熹从同安归崇安时路过大罗寺(在今大田县湖美乡高才村),且在大罗山上留有“寒竹风松”摩崖石刻,宋时大罗山属尤溪县径田里。民国《大田县志》载:“熹主簿同安,访李愿中于延平,往来此地,常宿大罗寺。”
尤溪知县林嶷,字仲立,浙江苍南县人,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绍兴末任尤溪知县多年,乾道三年知随州 (今湖北随州市)。林嶷非常重视教育,在尤溪任上重修了县学观大阁。林嶷与朱熹志同道合,观大阁建成之日,特意邀请朱熹参加落成仪式。
尤溪县学观大阁落成仪式结束后,林嶷知县盛情邀请众嘉宾入席。宴会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着,并按照当时文化人特有的方式,开展“箭矢投壶”“狗尾续貂”“撰联续对”等奖惩敬酒活动,各位嘉宾也在席间穿梭劝酒。
林嶷知县乘着酒兴,稽首对朱熹说:“早闻朱主簿文崇先汉,诗胜晚唐,何不乘兴奉赠诗文助兴,以慰众人仰慕之情!何如?”
朱熹早被观大阁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的木作所折服,心中思绪澎湃,禁不住口占一首七律诗《尤溪县学观大阁》:
令尹弦歌不下堂,叱咤层观丽扶桑。
朱甍碧瓦临无地,散帙投壶乐未央。
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
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
诗中,朱熹盛赞观大阁巍峨壮观和传播理学起到的积极作用,看到故里重文兴教的气象,朱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典故,对林嶷勤政为民、兴办教育给予高度的肯定。从“应观物我同根处”句,可以看出朱熹气化论的思想已经形成。朱熹认为,人与万物都由气构成,说“天地之间,二气只管运转,不知不觉生出一个人,不知不觉又生出一个物。”最后句意是说,做学问能排除外物干扰和智力障碍,就能达乎大道。
朱熹风流倜傥地踱步吟诵,穿梭于席间,众人亦拊掌击节,附和着朱熹抑扬顿挫的吟咏,被朱熹那中气十足的嗓音和气宇轩昂的神态所折服。这将整个宴会推向了高潮。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近千年的岁月如梭而过,沈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大阁更是几经兴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不论是尤溪县志书的屡屡再版,还是文艺杂志的连篇累牍,朱熹的《尤溪县学观大阁》诗作始终伴随着尤溪的莘莘学子一同成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