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09期“叶”专题活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朵花能有多大的世界呢?一片叶又能有什么菩提呢?听惯了这句话,我们会感觉颇有哲理,但是究竟对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启发呢?难道佛教禅宗老祖只是在故弄玄虚,和那些玄幻小说动辄三千大世界那样信口开河吗?
那么一花一叶,究竟蕴含了什么?
从宏观层面上看,一花一叶首先是植物生长的结果,他们遵循着四季的规律,大多在春天萌芽开花,夏季凋零,绿叶则从树干中汲取营养,吸收阳光,慢慢长大。而到了秋天,花朵也许会结为果实,绿叶变黄,随北风凋零。
这是亚热带或温带植物的习性,也有一些植物常年常绿,一些则选择秋天,甚至冬天开花。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习性和外表,有的高大有的低矮,有的一年生有的多年生,有的宽叶有的细叶。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习性和外表的不同,给植物们划分属种。而就算同一种植物,也形态各异,每一株大树,都有自己独特的年轮。
光是万物中的花和叶,就有无尽的学问在其中。而深入到,比方说叶片的深处,可以看到叶脉,叶脉间的叶细胞,从细胞壁到细胞内的种种功能组件,有细胞核叶绿素,因此绿叶才绿。绿叶还有光合作用,这在宏观上无法理解,但如果深入了解叶细胞的生化反应,便了解了它制造氧气的机制,明白了就在人眼看不到的细胞内部,也照样存在着分工协作,绿叶把一切都组织起来,吸收养分、水和二氧化碳,却能够制造能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抛开这足够人类细细研究数百年而未必能窥见全貌的细胞层面的机制,更深入下去便是高分子和分子层面。我们现在知道世界都是由分子组成,但是元素周期表里加上一堆放射性元素,一共不过一百多种,但是却能构成万物。无论是纯元素还是各种元素结合而成的氧化物氢化物等等,还是众多分子组成的数不清的有机物,他们全都是由基本元素排列组合而成,但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性质,组成了万物。
但如果我们更深入下去,便会发现,那一百多种的元素,不过就是质子中子核外电子这些组成,而质子中子的不同,也不过就是夸克的排列组合不同罢了。好像世界到这个尺度上被简化了,原来一切都是在如此简单的设定之下产生的。而就算是深入到这个尺度,人类依旧不能窥见全貌,甚至可能永远都不能。那是属于量子力学的范畴,物质在这个尺度上变成了一群概率云粒子,你不能说有一个微观粒子在这里,因为微观粒子的存在都是以概率云的方式存在,他可能在这里,但也可能在那里,在这里的概率大一些而已。这就是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原理。而这不确定性也许就蕴藏着宇宙万物的本质,但人类也许永远不能窥见高维世界的本质。
扯这么多,就是想说,一花一叶到底里面有什么。一花一叶有它自己的世界,复杂到每个人都无法完全了解,它就在那里,它的佛性就是它的自性,自称体系,自有道理。如果有一天叶子被北风吹走,是自然规律的使然,是必然发生的。如果它被人摘走做成了书签,那是因为你路过摘下了,如果不是你,也是有别人。如果有一天自然规律发生了底层的变化,那它也许不再产生氧气。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是因缘际会,都是有缘由,有结果的。
这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示,就是大多数人不能明悟事物本性。我们作为三维生物,依赖血肉而生,依赖五感六识观察和了解客观世界,本来就有局限性。就像三维的我们无法设想四维事物那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足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建构在我们的主体感觉之上的。
如果有一个人你看着不顺眼,先入为主的印象会让你一直感觉讨厌她,即便从理性层面上说这个人肯定有可取之处,也许还非常厉害,但是我们就是无端讨厌了。
如果我们观察到在做同一份工作的同事B,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逐渐升职加薪,而我们自己则原地踏步,不免会让我们产生领导偏心或领导处事不公,同事靠溜须拍马上位,等等等等的自我判断。在这个判断之上,我们逐渐产生一种努力无用的心态,他人都是搞小团体的认识。但实际上我们很难窥见事情的全貌,我们也不太可能质问领导为什么格外青睐B,也许B有别的优秀之处我们看不到,于是偏见产生了。
偏见无处不在。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诸多不顺,无非是没有认识到本质,而产生的自我情绪。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道理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性,它的任何表现都是本性使然,都是因缘际合。没有人故意要针对谁,天地不仁。事物运行的规律不受我们主观认识的影响。
如果今天考试失败了,捶胸顿足没有用,自暴自弃也没有用,因为失败是有其原因的,克服这个原因就行了。如果费尽心思追女生失败了,也许是因为她根本不适合你,而不是你不够优秀或者没有价值。
所以我们要修行,修行出一双火眼精金,看破虚妄,直指本质。一花都有一世界,万事万物有无穷的故事和细节,谁在乎你自己的那点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