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班的孩子在班上发现了一只小老鼠。
那只老鼠很小,小得有些可爱。琳琳老师让孩子邀我一起捉老鼠。我们想了好多办法,也没捉住。几个班的教室都有走线的方洞,也不知道小老鼠跑到哪里去了。老鼠没找着,孩子的兴趣也随老鼠去了,下课翻箱倒柜寻老鼠也就罢了,上课也在想老鼠。
“孩子们这么喜欢老鼠,你上课能不能教孩子折个纸老鼠?”琳琳老师知道我们这段时间正好学习折纸,孩子们折了纸飞机,她们班还举行了一个纸飞机滑翔比赛。
”那没问题,校长还给了三包方形折纸,五颜六色的,很漂亮的!”我一口答应下来。
孩子们听了很高兴,欢呼起来,班上“炸了一次锅”。
“要想得到校长的彩色折纸,要做到:一上课认真听讲,二完成学习任务,三桌洞整理整齐。”
我要趁机讲条件,对付一年级的小家伙,这既有效,又有意思。
上课之前,我来领孩子。
琳琳老师大声对我说:“这两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都可以得到彩色折纸。”
孩子们又是一片欢呼。
我巡视了一遍教室,孩子们又认真整理了一遍书桌。
“我们进美术教室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呀?”我问。
“收拾卫生!”孩子们齐答。
孩子们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拿到了折纸,自己喜欢的颜色。
孩子们信心满满,我胸有成竹,我们折纸飞机好几节课了,孩子已经有了些经验。
没想到好不容易折好了基础形,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
一班,三班都是全军覆没。
这纸老鼠怎么这么难!
对二班我也不抱多大希望了,他们折纸飞机就很吃力,能折到基础形,我就谢天谢地了。二班还有两个小闹包,上课从来没消停过。
我对二班的孩子讲,这节课我们就折到这个形状就好,我拿出基础形给他们看。
二十分钟后,大部分孩子都能一丝不苟地折到基础形。剩下的几个孩子在同伴的帮助下也学会了基础形的折法。
“同学们,前两节课,一班和三班的同学都没能学会折小老鼠。现在,我们可以随便折,折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小老鼠。”
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
几分钟后,一个孩子兴奋地跑到我跟前。
“老师,我叠了一个大炮!”他折的大炮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瞧才有炮的味道。
“这个同学折的大炮与众不同,应该比我们看到的大炮更厉害。大家看,他就是在这里折了几下,就折成了大炮,很有创意!来奖励一张彩纸,你来挑一张!”
“哇,原来是这样,这么简单!”有孩子叫道。
“老师,我们可以用剪刀剪么?”有孩子问。
“当然可以!你还可以马克笔画上眼睛呢!”我回道。
“老师,我叠了一个飞机,和我们学的不一样!这个屁股小了点。”
“你试试它飞起来,能不能更远?”
“老师,你看看我叠的像什么?”一个孩子叫道。
“大家看看像什么?”我拿起来给孩子们看。
“像机器人!”
“同学们,你们大胆地叠,叠完了,你再看看像什么!就这样,这样……”我把刚才的“机器人”又折了几下。
“哇,三脚猫!” 孩子们叫道。
“只要你肯尝试,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大声说。
孩子们很兴奋,教室里有些乱了。有的孩子居然叠出了千纸鹤,只是头部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孩子说,那是天鹅。我忽然有点不好意思了,脑袋是不是真的僵化了?
回到办公室,我和同事们聊起这节课。
为什么一定是“老鼠”?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是不是太强了?第一个折出纸老鼠的人,他折出纸老鼠就是一个意外的发现。我们教孩子复制这个“意外”有什么价值?
大家聊得很开心,居然忘了午饭的点儿。
忽然有人一拍大腿道:“这么好的教研,我们居然没有录像!可惜了!”
“别瞎说,要是换换衣服,能顶一年的教研活动!”有人真敢补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