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周边有很多朋友,其实称“同学”更合适,很久不聊天了,突然发来的消息就会让我心头一震,心想这是有什么事情吧,聊的心惊胆战。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他们找我只是想聊聊天,但可聊的话题太少,结果是无疾而终。有这么一个人,作为朋友,她总是说“你这么优秀,为什么不写点东西呢?”,每次打电话都会说。优秀,我可担不起这个赞誉,谬赞都无法表达我心里对这些词的拒绝,但我知道,她对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高中时刻。不过,我确实也有些写东西的冲动,希望能将过去文字化。
但没什么能写的呀,我意识到,无从下笔!就这样拖呀拖呀,拖过了大学毕业,拖过了研究生毕业,拖到了工作……。
写点什么呢,有时候这个问题会钻进熟睡中的大脑,并组织写作架构,进而生发一种半夜起床拿起笔,在纸上打草稿的冲动。但这也只是冲动,我的身体似乎不想去接受黑暗给我的灵感,但想法会鼓动大脑去向身体发号施令,身体太困,结果就是我在辗转反侧中不知何时再次入睡。
这次终于开始去尝试写些东西,这些或是同学讲述的、或是看到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随便写写,消磨工作后的时光,毕竟生活终究是要被事情占据的,那为何只能被他者侵占呢?思来想去,选择了“爱情”这个话题,这方面材料多着呢,校园生活这么多年,看到的、听到的都不在少数。所谓爱情,在我看来,很好理解,含义就在“情”这个字中,“情”这个字本身就有心,有一,有土,有月,有虚有实,足以营造一种对人间情爱的朴素解释,简单味儿浓厚。只人心对月,渴望与意中人在土地上终其一生。月亮婵娟,一心一意,厮守一方。这固然美好,可这终归意象,浪漫于他物,不在于自身。
情,追忆之故也,因现实而存在;爱,希冀之顾也,因未到而缠绵,这就是爱情。而爱的自戕,也正在于此,太朴素了,不入人眼,本是爱的形态,却不被其中人接受,终在拒绝中消失。
这还要从这样一段爱情故事说起。
第一回 儿郎平平读书路,却在京都把情露
小书,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小孩儿,总体来说,是个自强的男生。他小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穷得很,一天能吃一顿饭都是幸福。
后来他的爸爸妈妈开始饲养肉鸡,每次给鸡苗儿打疫苗——准确的说是滴疫苗,从小鸡鼻子里滴进去,清理鸡圈的鸡粪等家务活他都干。每逢农忙的时候,他还要去掰玉米、清理秸秆、翻晒粮食、种地等,凡是家里的活,他都逃不了,妥妥的农村出身。小时候的小书,学习并不怎么好,虽然很努力,但就是赶不上去,成绩呢,也是一直处于中等状态,偶尔呢,得几个奖状,总算是比较平坦。听他说,学习生涯的转折点是在八年级,也就是初二。八年级之前,数学从来没上过一百分,那时候总分120,但八年级,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都能考到100分以上,也许是遇对了老师。初二的他,成绩令他满意,自然心理上就非常开心,至少英语这门科目,即使现在,他还是很自信的,不过也有可能是他父母从这一年开始,就都去上海打工去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书所生活的家庭关系构成的,这不是说他的家庭关系好或坏,而是强调他的这种家庭关系赋予他的“前进力量”。从我这个旁观者看,他父母去上海打工后,他和他姐姐基本上就由他姥姥、姥爷照顾了。而他姥爷呢,比较宠姐姐,学习上也不看好他,他姐姐从来不缺少零花钱,虽然她的成绩并不比他好多少,他说“这可能恰恰促使我去努力吧”。这种老人间的偏爱,让他努力去证明自己,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他生怕在姥姥家人面前犯错,因此一举一动都特别小心谨慎。这也使他慢慢变得自律,这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还有就是他不善言辞,说话不果断,让人听得急。
言归正传,那个时候,小书根本就没意识到高中、大学这些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读这些教育是为了啥,只是一级一级地去读,该完成的作业去完成就行。
当时小书的思想很单纯,也很简单,只是把该完成的作业完成,成绩呢,只要别低于一般中等水平就好,所求无他。他也是这样做的。说来也怪,初二之后的每个老师都对他印象深刻,说浅点,至少在课堂上会关注他,遇到抽答提问,一旦喊了好几个同学仍未回答到令老师满意时,老师的目光就会落到他身上。这让他又逐渐生成了一个想法,“要好好学,不让老师失望”。这又是另一种力量吧,仿佛他成了“困难救助户”,至少他心里是这么激励自己的。这种自封的荣耀驱使他好好考虑自己的事情,令他认真仔细对待每一个细节,有时候甚至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虽然依旧一直“稳居”中等生。后来中考,他竟然考进了他们县最好的高中,还有资格减免第一学年的学杂费,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向腼腆内向的自个儿,还在高中三年做了班长。而且,在文科班,他还比较得“人心”,人缘好的让他感觉自己很有魅力似的,无端生出一些优越感,自信起来了。虽然他心里一直说“这是错觉,要克服自己的虚荣感”,但不得不说,他有时会沉迷于此。高中三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他遇到了三年来最好的玩伴、朋友——小志。三年里,他们相互协助,互相交流,至今仍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后来,小志也考上了自己想去的大学,读了研,并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如愿的工作,还谈了女朋友。小书三年也算可以,依旧延续着中等水平的学生地位,不突出,也不差。
这里,还要插一句,他在高中时期,遇到玩得最好的男生朋友是上面说的那位,还有一位女生可谓是陪伴他到现在。虽然一直是朋友关系,类似于“闺蜜”,每逢他想找人倾诉,她便成为近乎肌肉自然反应式的选择,每次通话通常在两个小时,东聊西聊。这个女生现在在杭州工作,现在他俩还会定期通话,无话不谈呀。
继续说小书的求学之路,高考之后,小书面临着填报志愿的问题,可他当时没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填报,更没意识到一本、二本学校会对他以后有什么影响,要不怎么说他是一步一步被推着走呢?所以只能看周边同学怎么弄,又是看填报指南、又是让同学帮助参与,虽然建议很多,但他不知道他都有什么学校可选择。听他说,最后就问玩的好的朋友,他觉得别人比他知道得多,毕竟分数距离一本线之差1分,本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候选了两个大城市的二本,一个是北京的、一个是上海的。上海的这个政法类学校,他还专门打电话去问了问,人家说“只要你别报法律专业,其他专业应该没问题”。这让他有了点儿信心,于是填报志愿时,他把上海那个放在了第一位,之后的几个就随便排了一下,北京的那个就这么被随便地排在了第二位,于是他也被随便地安排进入了那个第二位的学校!
把这件事办完之后,不管怎么样,他就去上海找他父母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省地,去了没能把他录取的那所大学的所在地。大概8月份,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这是他们家第一位大学生,自然心情也是激动地,就等着报道了。
话接着说,九月份到了,小书在他姥爷的陪伴下去报道了。这一路很是辛苦,他姥爷年纪近七十了,还要和他坐14个小时的硬座,快到的时候,火车还在路上停了一段时间。他姥爷,很高兴,毕竟这是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是在北京上学,心里头高兴啊,虽然路上没咋睡觉、没怎么吃东西,还折腾的要命,但是他非常愿意送自己的这个外甥报道。这时的小书,还是一言不发,只是心里心疼,满腔的不好意思。更让小书感到内疚惭愧的是,他没想到这个学校是两个校区,分校在河北,大一大二在这边读;主校区在北京,大三大四才能去。而且分校区这边条件不好,偏僻乡村不说,交通还不便,还不如他们县里的高中。这就使得他姥爷没地儿过夜,当时小书连手机都用不溜,电脑也是录取通知书下来后,他父母刚给他买的,纯纯的网络小白,按照他的话讲,就是“我网络购物,还是在大一上学期快上一半了才学会,支付宝之前更是没听过,更别说用了”,说他计算机、网络知识是一张白纸,那是一点儿都不为过。也因为这个原因,没想到什么住宾馆、网上订票之类的,一句话形容:身在二十一世纪,行为怎么说也是在刚建国的时候。所以呢,送到地儿之后,他姥爷就又坐火车回去了,买票还是在火车站排了队买的,而且不是直达的。每次想到这,小书就很内疚啊,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连着两天都没睡好、吃好,到地儿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急着回去了,省钱呀。小书是知道他姥爷的想法的。这可能也是他在大学期间“泡图书馆”的原因之一吧!
小书进了大学之后,也是非常自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每天六点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去操场跑步,临近七点就去食堂买个包子、喝点儿粥,早饭解决之后,就边走边听英语,回寝室取书呀、电脑呀之类的,然后就去图书馆了,中午吃饭,该上课上课,该泡图书馆泡图书馆,总之,每次也是在图书馆闭馆后才回寝室。也正是他的这股“书呆子劲儿”,开启了他的爱情之路,也才有了这个短篇小说的素材——爱的自戕。
和他同级的班中,有一位女生,令他印象深刻、蠢蠢欲动。小冰,老家与小书在同一个省,虽然不同市,但驱车两个小时还是能赶到的。大一的上学期,大家都不熟悉,电子产品用不太溜得小书就更别说了,人家入学前就已经聊的嗨翻天,唯独他自己谁也不认识,他自己倒也没觉得啥。这反而让他有了一个比较干净的人际环境,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看看书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到这,还得说一下,因为小书是个内向的人儿,这一点他自己心知肚明,于是入学前反复给自己灌输这样一种想法:“反正刚入学,谁也不了解谁,第一印象就要让别人看到自己想让他们看到的样子,先给别人留下不内向的印象再说”,给别人塑造第一印象,这可谓是他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呀!在班级里,他认真记笔记、积极回答问题,让别人觉得他是个“书呆子”,很快同学们都会称呼他为“大神”“学霸”……。他不是很喜欢这些“外号”,只是觉得自己在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很明显,他这是把大学当做初中、高中来读了呀。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是值得这一称呼的,他成绩优秀,很多同学考前都会用他的复习资料,因为他总是会把要点进行总结,他也总是“倾囊相授”,在他看来,一起进步,而且总结的过程是他自己梳理思路的过程,对他来说,总结不是目的,是他学习的一种方法罢了。这些参考他学习笔记的同学当中,当然也包括那位叫小冰的女生。
他俩的第一次对视,当然也不知道真正的第一次对视发生在哪了,暂且就这么说吧。这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对视是在大一上学期10月份的课堂上,这天没什么特殊,这节课的老师有一个习惯,就是每节课之前先抽查学生对上节课所讲内容的记忆程度。而这节课,小冰坐在第三排的靠墙处,正好抽到小冰,小冰回答后,虽不是很让老师满意,但毕竟是大学,不会一直站着。只见,她后背贴着墙,一条腿逐渐弯下,单膝跪坐到另一条腿上,脸上或因暖气、或因未能完全回答老师的问题、抑或因不好意思在某人面前出丑,变得红润,加上那种不好意思的笑容以及坐下时看着小书方向的眼神,这怎能不让小书心里发热、思绪翩翩。也就是从这时起,他有一种感觉,“她是不是喜欢我呢,还是想多了?”。毕竟小书家境一般,他自己又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虽然安慰自己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周边优秀的同学这么多,她怎么可能会喜欢上他呢。他内心纠结着,但又有一种期待,希望这种感觉是真的,矛盾的心理。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话确实不假。后来每次上课,他都会多关注她一眼,默默看着,当然学习一直没落下。听他说,他一直觉得小冰是“白天鹅”。一方面,这个女生呢话不是很多,也很喜欢看书,经常去图书馆,谁晓得小冰去图书馆是纯粹看书呢,还是去了解“书”呢;另一方面,小书讲,因为他们的教学楼与部分男寝、女寝的宿舍楼不是很远,三个地点连线呈三角形状,而且教学楼入口处的台阶比较高,所以视野比较宽广;那天天气晴朗,要上早课,小书走到教学楼入口处时,不自觉地向女生寝室楼那边看了一眼,正好小冰拿着书本正往这边走,在早晨阳光的映衬下,穿着白色羽绒服,黑色紧身打底裤的小冰显得格外清秀,本来她个字就不矮,腿又长。在小书看来,她宛如温文尔雅的“白天鹅”。
两人就这样相互猜着对方的心思,这可能就是初恋的味道吧,那味道绵绵悠长,含苞待放,这里面有一种牵挂,对方徘徊在脑袋里;这里面有一种温暖,想起来便不自觉地微笑。小书就是这样的,大一上学期即将结束,人家都开始订回去的车票,他还一直在犹豫,没事就在学校里到处转悠,好似什么东西丢了,希望在某个地方突然找到、猛然遇见。毫无疑问,他是寝室最后一个离校的。到家之后,小冰竟然给他发了信息,看到电脑右下角闪烁着她的qq头像,他心跳加速。之后的他们,只是偶尔聊天,但这对小书来讲,已经是令他高兴地“经常”了,而且小冰在一次的聊天中还给他发了一张她的素颜照,这意味着什么呢,他激动不已。小书没有捅破这张窗户纸,也没有向她表示心意,因为他觉得他现在什么也没有。他只是很平常地回复了几句,却在私下里把小冰的那张素颜照存了下来,并用软件P了一下,加了两只兔耳朵,还别说,经他这一弄,小冰又有了一个代名词——兔公主。听他说,在一次聊天中,他把这张兔儿公主的照片发给她,她非常高兴。
小书在寒假期间,期待着快点开学,好像他丢失的东西在学校里召唤他,他感应到了!为了避免自己学业上有所波动,他在寒假期间,把从学校图书馆借的几本书都看完了,并做了读书笔记,这对他来说,是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任务,看不完的话,就食言了,对,这就是一种内心的承诺。还有就是,这关系到他的形象,如果书还是借之前的样子,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痕迹的话,那他在别的同学看来也都是一样的,毕竟大家回家前都会借书,但老老实实去看的寥寥无几。想到这,他又有看下去的动力了,这是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对自己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他记得他来大学的目的,不能令家人失望,好好学才是大学阶段的正业。这是他没捅破那层窗户纸的又一原因吧。
开学之后,他们俩的关系仍然保持着一种令人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状态,两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但却始终没做那件只有他俩才能做的事。时间慢慢悠悠地过去了,大一在这种状态中悄悄过去了,暑假就这样来临了。小书还是班级里那个“学霸级”人物,小冰还是那个喜欢去图书馆看书的女孩儿。
说到这,不得不说几句题外话。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这句话现在有些人认为是一个糟粕的东西,但在我看来,可以尝试用一些新的角度去看待。小书的经历其实就可以这样唠一下。正是小书的那份单纯,那种天天泡图书馆的“书呆子气”,他才能够在班级里脱颖而出,才能获得吸引那些对知识有所敬畏的女生的关注。也不是说小书是故意这样做的,毕竟他是真的喜欢看书,喜欢去思考,后来也获得几次励志奖学金。正是他的努力,让他有了某种能够吸引他人的资本,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个暑假是很漫长的,小书去上海找他父母了。
而那个暑假的上海天气可谓是多雨又热,他和他母亲、姐姐挤在一间民宿里,两张床,一厨房。他父亲呢?父亲就在他放暑假前的两个月,大概是5月份左右,被其叔伯骗进传销里了。他爸爸太相信自己的哥哥了,所以就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一份后来再也找不到的工作,随小书的叔伯“闯”去了。更令人感到生气的是,小书爸爸对他妈妈也撒谎,小书妈妈警觉性是非常高的,但他爸爸一直说可信,再三确认下,仍然不改其口。于是他母亲打算去看看,但没有辞掉工作。就这样,一生只去过上海的小书妈妈,坐了20多小时的火车硬座去了那片“闯荡天地”。听他妈妈后来说,她一到那,就感觉不对,地段荒凉无比,都是大山。小书爸爸在接到他妈妈后,还是不改其口,隐隐的不安已经在心中笼罩,到达住宿的地方后,所谓的叔伯们就开始劝阿姨出钱,说是押金,本来就心怀疑虑的阿姨,瞬间确定这是上当了,上了陪他半辈子的男人的当了。小书妈妈是万万没想到他爸爸竟然欺骗她。当然,叔伯们不会轻易放人,但小书说他母亲是一个倔强的人,在争吵了几天后,他母亲就回来了。一个弱女子,提着重重的行李去了,结果在那边没有休息好,还胆战心惊的,又拖着行李回来了,这期间经历的煎熬只有他母亲一人知道。
唯一庆幸的是,他母亲没有辞掉那份可观薪水的工作,但原来在上海租的房子退掉了。于是,小书母亲又花了一段时间租房,这期间,白班上完夜班找,夜班上完白班找,毕竟还有小书的姐姐——甘甜——在身边。顺便说一句,甘甜自从高中毕业后就跟着小书父母生活,由于家人从小的宠爱,现在仍没有稳定的工作,所以基本处于无业状态。不仅如此,小书姐姐还玩游戏上瘾,叛逆之心很重,也不管她父母累不累,一天到晚,就只知道坐在电脑前“厮杀”,他父母对此既心寒又无奈。小书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对他姐姐说道理、捋清现状,那都无用,对牛弹琴,虽然这位姐姐很关心他这个弟弟!这些都让这位母亲的身体和心理遭受着巨大折磨,令人唏嘘。所以,小书考上大学,家里人都很高兴,他母亲也很庆幸,小书这个男孩儿懂事儿,知道体谅父母。这可能也是他努力读书的又一原因吧,当然也是他不愿捅破与小冰的那层窗户纸的又一原因,他怕耽误人家,也怕人家瞧不上他。小书在他家乡的同龄人里说不上非常优秀,但很自强。他自己的大学学费都是他用在高中三年里省下的钱交的。按他自己的说法,高中时期,从每月的生活费、各种补贴里省下的钱的数额达6千左右,这是一笔不小的数额。所以他的大学并再没花家里多少,之后他在大学里又获得了奖学金,这样说来,他说大学学费是自己交的,这完全可信。
这个暑期,整个家庭的氛围就像上海天气一样,闷燥多雨,令人压抑。
小书虽然对家里现在的情况了然于胸,难能可贵的是他仍是积极的,毕竟是准大二学生,从学校里锻炼出来的年轻男生的自信还是有的。他每天都会打开电脑,看著名专著的电子书、知网上各种引用量很好的论文,只要感兴趣,他就下载来看,同时不忘登陆QQ,就那样挂着。不得不说,他是真沉得住气,纵使身在那么不适宜、不静、燥热的环境里,他仍旧在满足他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暑期结束时,他把从图书馆借的书都看完了,还做了笔记、摘抄了各种他认为能启发他的段落;还看了几部历史纪录片、听了几部书,不放过任何一种获取知识的机会。除此以外,他还会把他认为小冰感兴趣的东西分享给他,因为小冰也是对书中的知识情有独钟的人。他想让小冰知道,他在暑假也在看书、听书,让小冰认为他是真的喜欢读书,肚子里真的有墨。通过聊天,他得知小冰在北京一家很大的企业里实习,果然是很能干的女生,利用暑期增加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可以赚取生活费。小书也很想找个实习,但单纯的他还不知道有什么渠道,也不知道自己能找什么样的工作。后来,小书得知,他暑期分享给小冰的纪录片视频、音频、书籍、文章,她都整齐地存在了自己的U盘里,并在闲暇时调用。
就这样,一个人在上海炎热多雨的小屋里干着他认为这个阶段该干的事;一个人在北京晴朗天空下的空调间里写着电脑里的数据统计工作。总之,空间虽分着南北,QQ却闪烁着心思。
作为旁观者的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男生,干脆点嘛,去捅破这层纸,既然喜欢她,而且自己有很大把握被喜欢,那就去表达。如果她答应了,那不是好事吗?如果真的是自己搞错了,单恋的话,那也未必就是坏事,一方面自己也确定了结果,实在放不下,那就继续追;另一方面,也能让她知晓你的心意,对于小冰来说,她也可以不用每次“回复”你了。这是放双方自在。虽然日后相处有些尴尬,但还是同学、甚至能做好朋友。
小书内心也想过,但每次他想要主动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想法跃上心头,比如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啦(没车、没房、没钱、没工作等)、自己配不上她啦(在他看来,小冰值得更好地人儿)、家境一般般啦、周围优秀的同学很多呀(小书希望自己的每个方面都很优秀,所以,每当他周边同学的优点显现的时候,他都说自己还不行,自卑心理严重的很)。追求上进是好事,但是苛求就陷入了苦难;执着是有益的,但生成执念就成为了桎梏。他是学行政管理的,读了很多书,比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很多政治学、管理学的假设与分析方法被他用在了生活中,但偏偏他家的生活以及他的经历又印证着这些方法,比如利益分析法、经济人假设。他渴望成为理性的人,所以他对信息的获取有着狂热般的执着。
就这样,暑假过去了,开学的第一件事,小书就去学校到处走,去找寻他只有在学校才能找到的感觉,他期待上课,因为这样可以见到他内心里急迫想要见到的,却被他的理性压住的那个人!
在学校的日常仍是三点一线,寝室到教室,教室到餐厅,其余时间呢还是呆在图书馆,看看书、想想事、写写日常随想,或读读冰心。小冰也基本是这样,但她的日常要比小书丰富得多,参加参加活动,和室友出去逛逛商场、看看电影,有时候呢出去旅游一下,一有时间自然是去图书馆看书,静静心。大二开学后的两个星期左右,毕竟作为同学已经一年了,小冰和小书不再仅仅是通过线上聊天或者是见面说句“hello”,有时候会相互交流一下学习经验、讨论一些话题,两个人可是班里较为认定的“学霸”呢,没有学习怎么会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呢?没有共同爱好,怎么能相互吸引呢?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人在路上遇到的话,会在校园的湖边走一走,聊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说自己未来想要的一种状态,于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起来、宽了起来。小冰会问一些小书的情感历史,小冰觉得小书这么优秀,应该很受女孩子欢迎吧,怎么可能还会单身呢?这俩人,各自把对方想得这么好,好似对方是处于“万人中央”的人物,而自己只是个艳羡者,难搞得很。随着两人的话题从学习扩展到生活,从现在扩展到过去,这俩人的交流沟通逐渐变得多了起来,偶遇的次数也奇妙地变多了不少。
说起这“偶遇”,小书曾经说到,“只有第一次偶遇是真的偶遇,在这之后的每次‘偶然’,或多或少会带点人为、故意的因素”。还真不能低估人在追求自己喜欢的对象时的仔细,即使小书他俩都有自己的顾虑——自己认为的“理性”。就小书而言,如果说大一上学期他早起是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之后的早起,就带些“侦查”的味道了。他把小冰的生活规律摸得很清楚,大概几点去餐厅、经常走哪条回寝的路线、经常去哪个地方散步,甚至喜欢吃什么水果!按照小书的说法,他能成功地制造“偶遇”,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小冰的功劳,小冰是不是也希望偶遇他,所以她每次选择走相同的路线,生怕自己万一走了另一条路就错过对方?双方都在给对方营造一种生活规律方面的确定性,期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见面的次数,这是最好的解释,否则他俩的生活怎么会如此相似?
这是一种机会,既是给自己,也是给对方;又好像是走进对方心中世界一把钥匙,既是自己的,也是对方的。
暑假开学后的小书与小冰,依旧保持着一种心念对方的心照不宣。每天,他俩重复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让内心世界隐迹于现实中的种种行为之间。终于,在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的一个夜晚,小书如往常一样在图书馆看书,这是夜晚八点多的样子,图书馆没有多少人,安静的很,这时候他听见一个无比熟悉的脚步声,条件反射般的紧张了起来,不敢转头,直勾勾地盯着面前的这一页,好久没有翻动。他不禁内心喃喃道:“难道听错了?想多了?”。这个脚步声消失了很久,小书也没感到他认为的那个人坐下或走过,毕竟他背着门坐在第三排。于是他就放松了下来,翻了一页书。
这页书翻的很慢,可能是他在思考。但他不知道,今晚回寝的时间将提前到这页书翻动的时刻。这真是:
平平淡淡书中坐,字字句句耕不辍。
谁知眉目一瞥火,点得小鹿碰心锁。
春去秋来思绪多,一张薄纸两相磨。
白衫娥儿方寸卧,不知已获颜玉帛。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