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一碗素面,只因为那本质的面。如欣赏一块豆腐,只因它是豆腐;欣赏一根苦瓜,单纯因它是苦瓜。简单质朴的事物常有,不被浮云遮挡的随性与初心可安在?
我并非面食主义者,更谈不上吃面食无数,本着善待一切美食的心态,也不排斥面食,味蕾在美好的食物前都是没有抵抗力的。
南京之行,吃一碗属于这个江淮城市的面,自是必不可少的。正是12月初,一下飞机已感到这个城市的凉意。地铁一路从白天驶向黑夜。这个城市很淡然,没有想象中的那股怨气。应该拉回主题了,这篇是打定主意讲面的,南京印象另文详述。下如家之榻,换上棉衣,顾不得劳累,直奔秦淮河畔觅食。不是想抓紧时间一睹究竟,而是,真的饿了……
在烟气弥漫的秦淮河边,在“至圣先师”夫子庙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素面,别有一番清欢之韵。没有出众的配料,没有色彩斑斓的搭配,好坏就全靠这面和这汤撑着了。汤固然可以做得美味无敌,但毕竟被面条吸收的有限,一口素面吃下去,味道如何便了然于心。眼前的这碗酸菜面,也是够素的了。偏偏那面条糯滑劲道,粗细正好。没带眼镜,我还是隐约看到了有点棱角的样子。寒气滞鼻,喝一口热汤,这汤想必是熬制很久了,功力深厚的样子。迫不及待咬下去,一股属于面条的傲气在唇齿间荡漾开来。仿佛看到这根面条千搓百搓,最后辗转成眼前的这一碗。一种手工制造的感觉溢满心间,略带点属于面本身的“酸”。我一直把这“酸”理解为搓面人的“手气”,请原谅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味道,也许那只是发面过程中的微生物而已。当然,以上的感受都是想象,貌似现在都是机器造面,流程化制作了,纯手工的只是少数。寒夜,在这样的暖乎乎的小食店吃到的面,姑且就让我固执地认为是手工的吧。何况这并不妨碍它是一碗简单好面的事实。
据说面起源于汉代,那个时候主要是“汤饼”,后来逐渐演变块状、片状,直至今天的条状。想想这个过程,还是很有逻辑性及进化趣味的。突然想起当年毛毛同学做的面疙瘩了,那估计是还没进化完成的吃法。专程在这提起,主要是因为南京聚首时毛毛又提到了俺当年做的黑乎乎的糯米团子,一石激起黑暗料理的浪潮,但其实味道还是蛮不错的,好不!好吧,全文基调估计就败在这一段了,请自动跳过此段,谢谢!拉回来,其实我想说的是,想着古代人也是这样喝汤吃面,也挺奇妙的,又给这碗素面加了几分历史分量。
很多人会因为看过谁谁评价过某个吃的东西,专程去一饱口福,然后或无语或欣喜而归。如果有谁因为我的描述而想去吃一碗这样的素面,那么多半是要失望的了。一碗素面,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其实真的只是一碗素面,一碗普通到也许在当地随处可见的素面。更多的描述于它来讲没有意义,那只是我的主观放大而已。我吃我的,它自在它的。但就是这么一碗普通的面,却又如此劲道可口。在一番喝汤吃面的品尝后,把嘴一擦,看看空空的大碗,回过神来,这份神游也就结束了。
不过这里的汤都是黑乎乎的,与个人以为的清汤还是有形象上的区别的。估计是加了很多老抽。那黑,可是很厚实的黑,反倒让这素面更深沉,少了几分秀雅,但也更端庄了。离开南京前,在南京大牌档吃了一碗阳春面,一样没失望。一碗盛一季阳春,容尽肚中事,吞吐一片好春阳,谁说不快哉?
好久没这样好好欣赏一碗素面了。老北京炸酱面,吃的是码的配菜和豆瓣酱;一碗热干面,若没了芝麻酱也立马失色;苏州之面不得不看那浇头……倒不是这些面不好吃,事实上这些可都在面食世界里牢牢占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热干面也是我隔三差五就想吃的。只是说重心放在那素面上的可真不多。没有装饰,没有干扰,就只是一碗有着原始面条心声的面。
欣赏一碗素面,只因为那本质的面。如欣赏一块豆腐,只因它是豆腐;欣赏一根苦瓜,单纯因它是苦瓜。简单质朴的事物常有,不被浮云遮挡的随性与初心可安在?一碗好的素面,需要一份欣赏这素的心态。现代人口味越来越重,已经很难单纯地欣赏了。总是忙前忙后,希望这个也多一点,那个也多一点的人,难以遇见这样的“素”。当匆忙的世界因为某个突然的原因定住时,何不干脆停下来,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呢?也许此时,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碗素面而已。
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属于你内心的那碗素面在哪里呢?踮起脚尖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时,别忘了,浅草也能没马蹄。
最后上图,“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就在秦淮河畔展示下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气质吧。
这里依旧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只是后庭余音已渐渐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