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后,与世界握手言和
上周,国家大剧院院制的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如期上演,这是莎士比亚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剧,在莎翁作品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梁实秋在为该剧作序时,曾说:“技术的圆熟,文字的老练,声调的自然,以及全剧之静穆严肃的气息,很明显表示这戏是莎士比亚的思想臻于烂熟时的作品。”
此次邀请的导演提姆·修普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可以看得出,他在尽力保持莎翁原味的同时,无论在台词译本、人物出场方式还是一些人物的戏谑荒诞化处理上,都有尽量照顾中国观众的习惯和口味。个人认为,濮存昕饰演普洛斯公爵表现平平,跟原著相比,濮存昕版的普洛斯少了些许豁然笃定,多出了几分无缘由的犹疑和诙谐,这可能也与导演提姆修普在临演前一天还在疯狂修改剧本有关。李小萌饰演的米兰达出乎意料地非常出彩,跳脱灵动,鲜活可亲,充满生命力和勇气,甚至比原著人物更充盈饱满。
除了它是莎翁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暴风雨》备受重视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在此剧中莎翁借普洛斯彼罗之口道尽心中真意。有人说它是莎翁“诗的遗嘱”,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设想。朱生豪译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台词:“我们都是梦中的人物,我们的一生都在酣睡之中。”那么,莎士比亚究竟在这部剧中表达了些什么呢?
故事很简单,十二年前,一位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因沉迷学问艺术,将国事托付予亲弟弟安东尼奥打理,谁知安东尼奥却勾结了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篡夺了哥哥的君位,将普洛斯和女儿放逐于茫茫大海,任其自生自灭。没想到,那不勒斯老臣贡柴罗一念之慈,为他们在船上偷偷备置了充足的用品,才让他们得以大难不死,漂流到一个荒岛上。
普洛斯在荒岛勤习法术,用魔法让精灵爱丽儿制造了海上风暴,将当年迫害放逐自己的弟弟、那不勒斯王等一行人迫至岛上。对当年行恶之人,他命精灵制造幻像,考验、折磨他们,并将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单独引至岛上,安排爱女米兰达与王子相遇,并让两人彼此情丝互缚。普洛斯让作恶之人受到惩戒并醒悟忏悔,同时他放下了对旧人的怨恨,令一切昭然大白,让纯真的年轻人永结同心,所有恩怨都随风消逝而去。
莎翁的细节
贝多芬的学生申德勒曾经问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号奏鸣曲究竟讲的是什么?贝多芬让申德勒去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自然而得,因此这首奏鸣曲也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彼时,贝多芬耳病加重,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遗言。可想,莎翁的那部剧给予贝多芬怎样的灵感和慰藉,两位伟大艺术家穿越时空的交互令人动容。
从第一乐章的焦灼、悲切和紧迫,到第二乐章的抚慰与舒逸,到第三乐章如净化升华般的热烈明丽。两百年后的贝多芬,极好地印证了莎翁剧中普洛斯说过:“庄严的音乐是对于昏迷的幻觉的无上安慰,愿它医治好你们那在煎炙着的失去作用的脑筋!”
这是一个关于原谅、宽恕与和解的故事,主人公不计前嫌仇人痛改前非,由于看起来太简单平和太皆大欢喜,让酷爱杀戮毁灭阴郁悲愤戏码的悲剧拥趸觉得不痛不痒,有人讽刺说这是老年人心态的疲惫和解,有人说魔幻情节是莎翁未尽之意的寄托。不少人觉得普洛斯公爵的转变有些突然,前脚还有步骤有章法地设计报复,最后突然那样放下了、原谅了。
在我看来,一开始他一定是有过强烈的痛苦和挣扎,“在过去时光的幽暗的深渊里,还看不看得见其余的影子”。但猜想,早在开始之时,他已然走过了仇恨与愤怒的浅滩,早已到达了宽恕的自由彼岸。
第一幕,当米兰达为在暴风雨中受难的人们生出惊怖和怜悯时,普洛斯告诉她:“告诉你那仁慈的心,一点灾祸都不会发生。”当精灵爱丽儿前来赴命,他询问那些人的安危。爱丽儿表示他们“一根头发都没有损失,他们穿在身上的衣服也没有一点斑迹,反而比以前更干净了。”
第五幕,当一切将要大功告成,精灵爱丽儿来报,恶人在魔法之后疯了,其余的人都在为他们悲泣,充满了忧伤和惊骇,精灵说:“要是你现在看见了他们,你的心也一定会软下来。”普洛斯如何回应呢?“我的心也将会觉得不忍。你不过是一阵空气罢了,居然也会感觉到他们的痛苦,难道我的心反会比你硬吗?虽然他们给我这样大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齿,但是我宁愿压伏我的愤恨而听从我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是可贵得多的。要是他们已经悔过,我的唯一的目的也就达到终点,不再对他们更有一点怨恨。”
这说明从一开始,普洛斯彼罗公爵就压根没有打算取恶人的性命以复仇,或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将他们放逐于荒岛,他只不过想要教训教训这些作恶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除了让作恶之人觉悟之外,还为了女儿筹谋打算。他对女儿说:“幸得有你我才不致绝望至死!上天赋与你一种坚忍,当我把热泪向大海溅掷,因心头的怨苦而呻吟的时候,你却向我微笑;为了这我才生出忍耐的力量,准备抵御一切接踵而来的祸患。”在内心遭受巨大痛楚的时刻,是女儿的爱重新赋予他新生的力量,他将那份痛苦转为责任,为了让女儿能够幸福,他甘愿付出更多。
用原谅与伤痛和解
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斯蒙德·图图是南非圣公会首位非裔大主教,他在与女儿合著的《宽恕》中写道:“没有不能原谅的事情,没有不值得原谅的人。在南非,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愤怒和寻求报复即是我们的毁灭。这一点就个人或全人类而言,都是如此。”
大多数人遭临巨大创伤的几率并不高,通常都沉陷于日常的琐碎繁杂中。工作中、人际上、生活里,人难免会经历受伤、受辱、受损、受害的感受,心理学称之为“创伤”。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是否凡事必须讨回公道?如何自省和反思?如何了断报复的念头?如何放下怨气、仇恨与愤怒?如何接受现实,理解、体谅和接纳自己与他人?如何疗愈内心的伤痕,寻回内在的安宁平静?
首先,如何面对伤害?孔夫子告诉我们:“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以理解为,我虽和他有私怨,但我可以公平无私的直心对待他,钱穆先生解释“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就像普洛斯对待伤害他的弟弟和那不勒斯王,一定会给予惩戒,让其有所醒悟忏悔;而对待昔日救命之恩的贡柴罗则感恩至诚。
以直报怨,并不是让怨恨常存心间,甚至伺机报复,而是以相对公正的办法维护正义,譬如诉诸法律,同时让分明的态度让他人了知、反省自己的过患。以直报怨不该是报复,报复在心理学上主要是对曾经给予自己伤害的人和事发泄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很多时候,报复是基于愤怒,让对方也品尝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而愤怒的产生在人的内心正是为了抵消心中或悲伤或痛苦造成的受害感。
可是,一个人伤害了你,你再伤害回去,报复在某瞬间似乎看起来能够减轻受害人的痛苦,但实际并不能过真正消解当初受到伤害时的痛苦,并不会带来满足和释然,甚至还因为报复的举动更加自责和抑郁,报复无异于饮鸩止渴。一直无法原谅,即使事过境迁,愤怒早已消散,但伤害就像横亘在内心的一根刺,只要想到那相关的人或事就会被戳痛,连时间的效力都显得孱弱了。
对待伤害,可以表达情绪,失控到发泄情绪也正常,可以理解,但毕竟没有实际的效用,只是宣泄。“金刚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就像公爵所为,不能说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懑情绪。对待伤害,可以以直报怨,用一些方法寻求公正和补偿 ,但目的不是发泄,不是以怨报怨。
然而,不是所有的“怨”都能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得以补偿,那么,你要让自己的心灵被他人牵寄,背负着伤害继续前行,还是真正放下伤害,让心灵获得自由?这便是原谅的因由和意义。唯有原谅能抚平你的伤痛,弥合你内心的裂痕,就像是拔出心中的那根刺,不让你再被伤害和痛苦所困,让温暖明媚的光照进你的心灵和生活,让你能真正拥有平静的生活,真正与伤痛和解,与过去和解。
从心放下的智慧
在平日生活中,有些伤害是客观的、巨大的,同时也有些伤害是主观的、微小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将微小琐碎的伤害加诸在彼此身上。”比如身边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无心之言行,他们本意并不想伤害谁,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受到这种伤害,你会怎么办?
有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有一位经常交往的朋友习惯性说一些令她难堪的话,她觉得受伤,但觉得那些应该只是玩笑话,不应该太较真,于是一忍再忍。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她强烈地向朋友表示了愤怒,退出了经常和朋友聊天的群,通过离开的方式对朋友以示惩戒。朋友也被触怒了,两人不欢而散。
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一再地忍让,并不能让对方减少伤害,同时无法消解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更抵达不到宽容和原谅呢?假如在她第一次受到朋友言语攻击生气时,她就能向对方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受伤和不悦,也许就可以尽早修正这一段关系。勇于卸下防备,以温和的方式,不带吝责和怪咎的本意,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彼此充分而友善地沟通,是修复和保持关系的重要方式。
原谅,不该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和谐假象,强迫自己吞下所有的委屈和伤害;原谅不该是忽视或压抑自己的愤怒,追求不由衷宽容大度的模样;原谅不该是为了逃避痛苦、寻求内心平静的曲线救国;原谅不该是他人或自己对你的道德绑架,除非你内心真的原谅了,否则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你去原谅
那么,如何才能让心真正放下呢?首先要接受,其次要理解,进而可以接纳。接受受到伤害的现实,伤害已经发生,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它,但我们可以拒绝永远困在伤害里。理解人无完人,人都是脆弱的、会受伤、会犯错的,谁都可能轻举妄动,谁也有可能刻薄冷酷。接纳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接纳我们和别人都不完美的现实,接纳人与人共同的人性。德斯蒙德·图图认为,原谅必须经过这四段进程:1、把事情说出来,2、正视内心的感受,3、予以宽恕,4、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
究竟是陷于痛苦和伤害的怪圈,还是走向原谅自我和他人的自由之路,都在你的一念之间。我们失去的东西,原谅将之归还。失落的爱、善意与信任,原谅将之寻回。原谅是不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不沉湎于别人的伤害无法自拔;原谅是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原谅是对世界国家、精神心理、身心皆益的良药;原谅是治愈自己、疗愈他人,爱的流淌;原谅是对自己诚恳,对他人真诚的难能可贵;原谅是给自己和他人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