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奔波了一上午,回家就好好睡了一觉。今天想起我曾经把私人健身教练教授的很多动作分类制作后打印了出来,于是去书架上拿来翻阅,看着这一组组的动作,不禁让我浮想联翩起来。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话:“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说的是那些爱抱怨的人容易得胃病;易发怒的人,男性容易得肝病,女性容易得乳腺疾病;疑心重、猜忌心强、思维多幻想、联想者,易患风湿;而任性与偏执者则多患神经性头痛;那些由嫉妒和疑心所引发的内心不平衡,则多患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等病症。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就提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之后的弗洛伊德、巴普洛夫、马斯洛等等对于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等都有各自细致的研究和解释,揭示了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张德芬老师说,一直以来,我们只强调身心的平衡,其实更应该提倡的是身心灵的统一和平衡。如果用一栋房子来比喻的话,“身”是我们的身体,是房子的框架结构;“心”是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是房子的装潢、色调、家具等软装饰;“灵”是心灵空间,是房子内在的空间。身体如果不健康,就相当于房子的框架结构出了问题;心理如果不健康,就像房子装修的品位很差,而且塞满了垃圾(各种负面思想和情绪),每天都在抱怨、不知道感恩,我们的内在空间就会变得很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定会感到压抑、不快乐、不舒服。
房子再好(身体再健康),装修得再漂亮(有很多物质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和享受),如果没有空间(我们不去注重灵性的培养),那么我们也住得不会舒服。
其实清代大儒方苞也说过:“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
长寿者,必定性格温和、品质慈悲善良、心胸宽宏大度、言语简洁不躁,即仁者,真正的仁者,也多长寿。因为他们的心灵空间即内在空间会比较大,里面可以承载更多的爱和感恩。
记得以前参加营养培训时老师提到过要保持人体的健康首先必须保持体内的两条高速公路血管和肠道的畅通,学习心理学后知道要维持心理健康,不仅要保持身体健康,还要学会情绪和压力的良好释放,而灵性空间的维护则依赖于我们对负面情绪和思想的控制。
我是性善论者,我始终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如同房子的结构、内饰、空间原本都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称呼孩子们为小天使也是这个道理,只是由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不了解、不重视,加之疏于观察、监督、照顾、关心以及缺乏自我反省等,小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了大的、棘手的问题,焦躁情绪得不到抑制和控制,善的一面渐渐隐退,恶的一面显露了出来。
我非常赞同张德芬老师的身心灵统一平衡说,一个健康快乐的个体一定是做到了这三者的完美统一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