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初高中时的我们特别喜欢说这样的座右铭,“努力不一定会成功,放弃注定失败”,可随着年龄渐长,现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害怕这种努力,虽然没放弃,却并未坚持到底。
记得几个月前面微信群里转了一篇文章,名为《公务员,这就是你所谓的稳定?》,阅读之后很多朋友转发说自己感到深受启发,“只有每天进步才是最稳定的生活”,很有力量的一句话,又没感受到浓浓的鸡汤味,毕竟鸡汤大都告诉你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能够用如此具象的实例告诉你更重要的是懂得选择实属不易。
也许你真的没有看错,在这一篇文章的末尾注明了出处——李尚龙《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当然看完这一篇文章后,突然就对这个作者、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李尚龙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当然是陌生的,但是能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军校的学生,相信这个人的根基应该不会太差,他的英语全国比赛第一,还加入了“新东方”成为最年轻最受欢迎的讲师,喔,这又是一个成功90后的生活故事。
我好想在评论区这样评论:因为你太闲了,如果每天忙的晕头转向的,肯定不会在问这种无聊的问题了,知道是说你是在激励自己,不知道的会说,你努力不努力关我什么事情?
旁观者永远都会选择做看客的。
不过在看《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的时候,多少是觉得自己躺着也中枪的姿态,每看一篇,都会想,好像这说的也是我的问题……
在这个沽名钓誉的社会里,能怀揣梦想,执拗地走下去,确实很少见到,喜欢书中的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比如貌美如花的小美,她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在她的传递的话语里,是多么的云淡风轻,在别人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态度,她一句“爬吧!太在乎终点就失去爬山的意义了。”
也经常看见很多人评论一个人如果有果敢,不偏听于人,你发现人生之路一句无路可退的时候,你只能咬牙往前走,而别人在他或者她面前所说,成功学都是假的,所以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努力才不一定会成功的。
这句就像一巴掌,挥了过来。我努力了,果然还没有成功。
看这些书其实我也是静不下心的,就是觉得除了研究人物性格特点,研究故事的背景,研究来研究去的,最终还是没有能力把我自己给研究清楚。
当然,并不是说这一类书不好,只是觉得这一类书就像一本成长札记,亲情,爱情,友情、努力、奋斗,梦想、离别、痛苦、伤害、再见这些词语在书里面的话题真的是应有尽有的。
书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小故事,你我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在初高中的阶段我会说这样这是一本很走心的书。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无聊的说教,平凡故事中的不平凡道理,陪伴我们成长指引我们前进。大爱啊!
可是,现在我突然觉得好嫌弃这些鸡汤文。
越看越觉得不符合现实的罗辑,也许是我不太能接受的狭隘心理。
从书中的第二篇文章就已经开始有点看不下去了,《你以为你在合群,你在浪费青春》,抛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啰才扎堆”。
书中的这个观点还是李尚龙坚信的,不知他当初是否真的进入了如此污浊不堪的群体,污浊到必须独善其身,合群的人身上真的毫无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还是在写书的时候就是觉得他们不喜欢我,我就爱骂他们呢的一种心理?
特别是文中的“几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在烈日下暴晒时,我却在空调房里写文章”,这难道不是在向当初不搭理自己的人宣告:老子可有今天了,叫你们这帮人当初不和我玩!
这个道理就和我们身边人经常说的:你看看你,不努力读书,你会成为下一个他。(这里的他是指清洁工或者是农民工)好像,身边人口中所有的努力都在寻求着一种结果?
又或许是他们觉得尽管所有的结果都不一定让人如愿以偿,但是所有的结果都有因可循?
反正,我是不解的。
正如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一样,我的理解是,道理不是坚不可摧的,人的一生充满未知,必须去体验,去挫折,去感受。听过很多道理,却不是每次都能运用道理让自己绝处逢生。
在反观去看看有一些畅销书的作者传递的观点一样,“看起来很努力”得到的结果,通了几次宵,废了几次食,觉得辛苦,更觉得这辛苦应该得到褒奖。
其实有可能在这些时间里,只是机械重复地做了一些事情,凑巧坚持了下来。而这些对生命毫无补益,反而觉得是一种欺骗。
这个职场的人,都是是深有体会的,人家老板想要知道的答案永远都是结果导向型的。
不过,可以学习书作者身上的精神,在书中他清晰地讲了心理历程或者是想法,从军校到英语教师,再到编剧,好像在追寻自我的路上一路奔走,却从来没有迷失方向。
这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做什么就去
做什么,发觉自己有英语天赋就去疯狂的练习它,发现自己爱写作就坚持下来,不拿生活的不易之处拿说服自己“努力”无望。
在感情上也是做一个努力认真的人,不把过去有过伤害的感情代进新的生活,时时刻刻把用一颗百分百的心来面对新的生活。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许这已经成了一种智慧。
不念过去,不迁怒未来,能享受好生活的每一分,或许就是一本成长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