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扶贫干部,所以我经常需要行走在乡里、村里,和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一群人打交道,并帮助他们富裕起来。
之前媒体上有过报道,说是农村出来在工地上工作的农民工,有时候会男女一对,组成“临时夫妻”,在工地上就同吃同住,节假日回家就互不联系,互不干扰。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农村留守人群中,也长期存在着。
村子里的刘建琴,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儿子跟着丈夫,在城市里读民工小学。她留在村子里,主要是照顾行动不便的婆婆。刘建琴每天早晨,伺候完婆婆洗漱吃饭,就去地里干活,他们的晚饭很早,通常四五点钟就吃完了,然后婆婆就休息了,剩下大把的时间,刘建琴都没有事情可以做。
村里还有个光棍汉,四十几岁,看刘建琴每天晚上无所事事,就没事儿找她聊天,帮她干家务,干农活,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村子里的“临时夫妻”。
村里的老支书说,这事儿,全村人都知道,但谁都装作不知道,类似的情况还有好几对,丈夫回来了,这“临时丈夫”就自动消失了,谁也不去真的干涉对方生活。老支书还说,这种事儿,大家都能理解,守活寡的滋味,是个人都受不了。
村里的“临时夫妻”,虽然不道德,但是确确实实的解填充了一部分人空虚的心灵和身体,所以,扶贫不能只看硬件,精神扶贫,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