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第九章 读书心得
第三部分 第九章:心智模式
这一章我是反反复复地看了二到三遍。满以为这一章会比较好理解,毕竟之前学过的很多书中都会涉及到心智问题。说实话,内容不长,但看的挺晕,时而清楚,时而模糊。也许是作者案例剖析地太细,反而不能理解透。也许是文字翻译的生涩,影响理解。更多的是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认知无法和作者的表述境界相匹配。所以,很多地方无法参透。但收获还是良多的。最起码,对自我心智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书中对心智模式的修炼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工具和方法,值得实践。
01 对心智模式的理解
按照我的学习惯例,还是首先要弄清楚概念。因为只有弄清楚其定义和内核,修炼方法才能有的放矢。正如这几天很火的一个视频,安徽一中学学生怒抢台上大放恶词的某教授话筒,大声回击道:我们读书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下,掌声雷鸣!不得不为这个中学生以及这群鼓掌的中学生们点赞。大价值观犹如土壤,不植入正确的、底层的、核心的东西,那后期能收获什么就只能听天由命,教育也就失去了初衷。同理,不清楚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一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决计不会去修炼完善心智模式。
A 什么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理解、组织和加工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读、观念、评判以及所采取的行动都不一样。这是由每个人的不同心智模式所决定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听过的秀才赶考的老故事。秀才考前梦到了“高墙上种白菜”、“雨天戴斗笠还打伞”、“和心爱的姑娘背靠背睡觉”。不解,找人解梦,有人就说你这次考试肯定得落第,这不明摆着“白费劲”“多此一举”“没戏”嘛!就在秀才灰心丧气之际,店家听闻却恭喜秀才,一定能如意。这么明摆着是“高中”“有备无患”“翻身”嘛!果然秀才一举夺得探花,衣锦还乡。
所以,有时我们困囿于一件事时,总感觉是这个事情在困扰着我们,其实困扰我们的不是这个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羁绊着我们。因此,羁绊我们的往往是自己受限的心智模式。正如书中一直说,我们到底是系统的囚徒,还是思维的囚徒。
所以,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我们每个人自以为看到的世界真相,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加工构建的世界。而每个人加工构建出来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决定了我们想表达什么,我们想做什么。难怪佛家有云“色即空,空即色”,色也?空也?看内心是也。
B 心智模式和认知及思维的关系。
之前学过的书籍中,总是在说认知的概念,认知的重要性。和心智模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撸清楚。
这是我看过的一幅图,我觉得这幅图对心智模式、认知及思维方式的解读比较全面。
1)心智模式:可以讲它是一个人全面的思维能力的总和,是我们的一个思维框架,它反应了我们的认知框架,提供了我们行为导向。
心智模式如同一个大滤网,过滤掉我们主观认为陌生的,不习惯的、不喜欢的、不舒服的、错误的、没有利的、没见过的、无序的东西。留下的是我们愿意的、熟悉的、见过的、欢喜的、舒服的、认可的、可控的、符合我们内心价值观和原则的东西。这就是心智模式的真相。于是,留下的一堆东西一合计就用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定义我们的感知、干预我们的判断、设计我们的行动。再循环强化我们的认知。
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会看到的众生相,有的人会比较乐观,有的人却很悲观,有的人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的人却一味责怪他人。有人选择迎难而上解决问题,有人选择明哲保身逃避推诿,其实一切皆由于众生的心智模式决定。
所以,心智模式可以比作一个电脑的底层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越高级,兼容性就越强,功能就越强大,使用的人就越多,这个操作系统得到的反馈就越多,进化会越来越OPEN , 继而不断更新升级。相反,操作系统越低端,越对抗,附着功能就越差,最后就越来越low被淘汰。人的心智模式对人的影响亦如此。
2)认知:是人们获得感知、信息加工及应用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心智模式这个滤网的主要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处理器CPU。是贮备、控制和处理信息的地方。CPU 越高级,电脑处理速度、质量都会得心应手。一个人的认知层次越高,其所支持的心智模式可能就会趋向成熟全面包容。因为被滤掉的东西会更少,在这种认知下的观察、判断都会趋近真相和系统。这就是提高认知的重要性。操作系统再强大,没有好的CPU支持也是有心无力的。
3)思维方式:是我们按照特定方法、规则或逻辑去对我们掌握的、观察到的东西、过滤出来的东西进行解读推论、继而做出合理的假设、想象、结论。比如我们在之前学到的10大修炼的法则、系统思考还是线性思考都是思维方式。这些规律和逻辑影响着我们大脑生成的结果。所以,思维方式犹如一个电脑的各种软件,好的软件,就能做出我们希望的好的作品。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是线性的、非系统的,再好的认知也体现不出来。更不要说导向好的行为。可见,掌握事物的底层逻辑、系统运行规则、系统思考工具这些同样决定着我们的心智模式的运行。
C 总结心智模式的特点
1) 根深蒂固:心智模式是一个人长期体验学习实践积累下来的东西,比较稳定,有一定的惯性。且一个人只有一个心智模式。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难移不代表不能移动。通过反复的在学习提升、实践,也就是修炼。心智模式会潜移默化的改变。
2)自我感觉良好:喜欢排斥自己不习惯的东西,觉得自己都对,都是别人的问题。喜欢与自己精神气质接近的东西。《原则》中有一句话“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学到新东西,人人都想要,但证明自己原来是个蠢货,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智很难接受的。这种不愿自我否定的闭塞、狭隘的自我感觉总是会限制我们对信息的收集、认知的提升、格局的拓展。不利于个人及的成长和提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修炼的原因之一。没有人的心智模式是完美的,修炼就是要让自己刻意地主观地认识到这种限制多带来的不良结果,并做出更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改变。
3)是可以变化的:心智模式无关正确与否,但有消极积极之分,有系统和狭隘之分,有缺陷多少之分,心智模式是可以通过修炼而不断完善的。我们有时会经常觉得自己以前很傻,做的决定很幼稚,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智已经改变了。
D 为什么要修炼心智模式
1)于个人而言: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惯性如果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认知、线性思维模式时,会摧毁我们的向上的意志、瓦解我们系统思考的智慧,阻碍我们修正改过的机会。保持在没有成长、没有进步,全世界都在和自己拧巴,只有自以为是的舒服。很是可悲可怜!
2)于组织而言:一个组织的心智模式就是一个组织的文化氛围,往往体现在组织核心干部员工的集体心智表现。一方面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创新的、积极的、开放的、包容的以愿景为导向的组织文化,那么个人的心智模式即便再强大,也会处于无法尽兴发挥和打压的状态,长此以往,群策群力、理解共识、挑战反思这些促进集体智慧、能力的事情都变成望尘莫及的事,更不要谈集体热望、组织发展、愿景实现。另一方面,组织的心智模式是要靠核心员工来养成发展固化的。员工的心智模式得到发展,组织的心智才能完善。二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所以,彼得圣吉在书中一针见血地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要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在学习型组织里,其信条就是愿景、价值和心智模式。学习型组织学习的重点不是学习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是改变心智模式。
02 如何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
书中从壳牌、BP、汉诺瓦、戴维斯等一众知名公司的实践及案例中总结出开发和检测组织心智模式的三个方面,这3个方面也是组织进行心智模式修炼的三要素,且这三个方面必须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方显成效。围绕这3个要素,书中给出了一些实用的修炼策略和工具。总结并体会如下:
A 提高个人意识水平和反思技能的工具
这里面涉及到反思技能和探寻技能的开发及运用。反思基于对内,自我要进行元认知思考,总结自己的问题,查探自己的心智局限在哪里,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去改变。而探寻技能是基于对外,如何与他人坦诚沟通,达成理解和共识的能力。书中给出了4把金钥匙。
1)正视“声称理论”和“实际理论”之间的区别
我理解,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不能阴奉阳违。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在学习型组织有2个核心价值:开放性和公德心。这2点绝对是精髓啊。
所谓开放性,就是组织要营造坦诚的包容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鼓励不同声音,特别是一些看似激化矛盾实则是解决问题的声音才能有生存空间。个人心智模式才能不受限制开放。反之,个人也要顺应并融进这样的沟通氛围。
所谓公德心,就是在组织中我们的所有言行,包括发声、沟通、决策、行为以什么为原则,必须明确,那就是组织利益至上。这是组织中所有人必须坚守的原则,也是组织成员求同存异的基准。
这2个核心价值在组织中就是一种深层信念。秉持这样的信念和氛围,反思和探寻技能才能施展并实践。那种心口不一的“老练的无能”之辈才不会被重用泛滥。
我很庆幸,公司从一开始创立,老板就建立“员工公约”,仔细读一读,“公司成功优先于部门成功,部门成功优先于个人成功;反对抱怨,鼓励当面批评、当面纠错;敢于犯错、敢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纠正错误;坚持“内阁”原则,遵守“内阁”纪律;勤于思考,敢于公开个人观点,鼓励公开辩论;……读一读都会觉得正气且有原则,每一条都在倡导并坚持开放性和公德心的核心价值。
2)辨别并避免跳跃性推断
跳跃性推断(注意,可不是跳跃性思维),是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也很难完全避开。比如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近因效应等等。这也是由人的心智缺陷导致。特别是对于干部来讲,对员工的客观评价、绩效评估等工作中要极力避免。2个方法有助于我们识别并避免。
一是要经常质疑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个证据充分吗?是不是没有考虑清楚?自我质疑是意识觉醒的时机。当质疑声存于内心,我们才会开始反思并进一步了解观察。书中也说“反思是心智模式修炼的精髓”。认知觉醒一书也从大脑科学的角度反复强调:元认知是让我们飞起来的能力。
二是给自己提出可能的方案: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我理解这是自我的探寻,帮助我们找到更合理的结论及解决方案。
总之,给出重要推断或结论前,刻意练习让狂躁的意念停顿一下,给自己点时间考虑一下,了解一下,反思一下。
3)暴露左手栏
这个问题也是职场沟通中的常见现象。必须要引以正视。也即口是(右手栏-我说的),心非(左手栏-我想的)。当双方都口是非心,表面无伤大雅,心里刀剑齐发时,除了内耗,于问题解决、结果和目标毫无益处。我觉得避免口是心非要做到2点:
一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左手栏选手,当和对方沟通时,心里有另外一个声音在说话时就要警惕了。那是心智模式中的本我在对抗。
二是不做老练的无能者,坚持以公司利益为原则的坦诚沟通。交流思想,不惧冲突。这是我们时刻要在自己内心树立的一面沟通旗帜。即便对方是心口不一,老奸巨猾,他也会在你的正气之下有所收敛自己的左手栏意识。
暴露左手栏有助于我们在冲突中互相学习。但直面并不意味着我们说话可以口无遮拦,直截了当。内容要以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4)追求探寻与宣扬的平衡
追求探索与宣扬的平衡是我们在心智模式修炼实践中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面。在公司里,管理者意味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搞明白需要做什么,然后争取各种可能的支持来把事情做成。所以,有立场的说服能力(宣扬)是管理者的必要能力。因为,这种宣扬能力能体现我们管理者的权威、勇敢、责任等。但万事过犹不及,对旁人充耳不闻,一棍子打死,不是说明你偏执狭隘,就是说明你自信不足。这个度的平衡就是探寻,学会包容并兼听他人之声。探寻是要讲方法的,探寻的目的是把我的东西拿出来让对方检验,请教提升的过程,最后希望可到一个更加完善的有利于组织的决策。本心要正,不可单纯地探寻。写到这里,一下子想到我们学过的书《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关于人际关系中关于情感账户的投资,公共领域成功的双赢思维原则,知彼解己的移情沟通原则,都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探寻方式中。这样会有助于我们真正达成宣扬与探寻的平衡。我认为探寻与宣扬的平衡其实就是双赢,个人及组织的双赢。在双赢中,我们的反思能力及意识觉悟达到最活跃、最理想的状态。这种成就感是非常利于养成我们开放和积极心智模式。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也是书中提出来的一点。必须要注意的。宣扬与探寻并不是要追求双方观点的一致、融合、聚焦。可以不协调,可以不一致。重要的是我们都遵守了开放性和公德心的原则。就好比我们公司,我们鼓励公开辩论,但没有说必须达成一致。同时,我们又说了:坚持“内阁”原则,遵守“内阁”纪律;这就是开放性与公德心的实践文化。
B 使心智模式修炼制度化的“基础设施”
我理解,要从制度程式上保证我们有进行心智模式修炼的硬件。比如公司倡导遵守规范流程。那么,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做到让员工有法可依。而不是一边抱怨员工不执行制度,一边又抱怨没有制度可执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我们管理者的职责。
我们强调诚信公心、开诚布公的沟通文化,那么在考核评估及奖惩机制中是否有体现出这样的“基础设施”。这都是公司管理者要去检讨思考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让员工的心智模式修炼朝着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员工发展的轨道上走,不至于偏离公司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设施的概念在后续章节中还会再次详述,届时再修缮自己的观点。
C 提倡探寻并挑战我们思考方法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就是要有好的助力气息。真心觉得老板一直在亲力亲为实践、提倡、探寻并挑战我们思考方法的文化氛围。
每天的生产例会,10年如出一日,每天开讲,每天还要不重样,要有高度还要有普适性。很难,可他乐此不疲地在坚持。
每月固定的例会就是组织学习管理心智模式的修炼机会,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讨论、每一个数据分析都是在挑战思想观点,反思和质疑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不是修炼什么才是修炼。
每周的读书心得,也是意在通过读书,提高我们的认知,完善我们的心智模式。每一部书的心得总结老板都会亲自点评,这是修炼加教练的模式。
……
想想,有多少公司表面上有图书馆,也鼓励员工看书,但实际上老板自己都不一定看书。更别说他能给员工多少言传和身教。在一个看似开放,实际狭隘、低版本心智模式的组织里,个人心智模式的修炼成长何其难。所以,很幸运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一本本书。一起分享交流感想,一起追求宣扬与探寻的平衡。
03 系统思考与心智模式的关系
A 系统思考缺乏心智模式的修炼,其效力会大打折扣:在心智模式的修炼中,运用系统思考工具,原则应用会引导我们反思,重新架设假设,从而拓展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B 被禁锢的心智模式会阻碍系统思考能够带来的变革:封闭的、狭隘的、自以为是内心几乎都存在系统缺失,这种缺失会导致对是无法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错误判定延迟、无法找到改变的杠杆。
C 整合系统思考和心智模式修炼的最终回报不仅是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我们应该思考什么?),还改变我们的思考方法(如何正确的思考。)
如影相随,唇亡齿寒、相互依托、彼此成就的关系。都明白的。
总算写完了。回头看一下,写的好啰嗦啊。2个原因,一是,真的还不清晰,怕自己说不清楚,就越说越多。二是本就啰嗦,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懒得提炼,但不觉累。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修补和自我的反观。
人的心智模式大方向可以分为防御性和成长型2种类型。
防御型的人又有僵固型(油盐不进),应该型(太强调自我)、绝对型(死鸭子嘴硬)。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总是在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没有问题,你们就应该……。当别人都前进时,他还在为自己找不前进的借口。
有看过一篇文章觉得挺有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而不是追求最佳结果,往往会陷入防御性心智。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得到表扬,害怕做错失败,不愿意去做一些创新的,复杂的,可能出麻烦的事情,于是产生僵化、对抗、绝对思维,继而失去成长机会。
所以,成长中最应珍视的是能给与我们负反馈的事件和机会,给与我们建议、批评的贵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都懂。可低版本的心智只会让我们觉得苦口且逆耳,抗拒是必然。但成熟的心智会进一步体会到此乃良药和忠言。
成长型的人总是锲而不舍地与世界发生互动,充满梦想,不断尝试、失败、总结、兼容、创新、解决。在跌跌撞撞中前行,不断实现心智的自我提升和进化。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开篇有一句话,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意识要觉醒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