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拍摄照片时,强调的构图,我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要首先列框架,确定文章的结构是并列、是递进,是总分总。再比如沟通中的“话术”,我们在给他人提意见时所用的“三明治法则”,即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意见。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结构的力量。本文想对近期读到的一些有关结构化思维的个人体悟进行关联。
01
近期对结构化的关注最早源自《精力管理》。这本书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重要策略就是建立仪式习惯。而仪式习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打造生活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这里就用到了结构化思维。
将结构化思维用于生活,将生活结构化,我们能够减少行为对主观意愿和自律的依赖,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损耗,也能够使我们通过日常行为展现我们最为看重的事务促进目标的达成。
02
再次引发我对结构化思维人生的是积微合伙人第六次早会上,王霞老师在讲到目标拆解时说,要把任务的路径拆解出来,拆解的足够清晰、足够细致。这一点很细小,或许一些小伙伴都未注意到,但是就是“把任务的路径拆解出来”这几个字,让我对目标分解与达成的认知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其实在这半年的目标达成学习中,我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目标和行为越精准化、具体化,越能增加成功可能性。这一点在《微习惯》那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问题在于,如何让目标和行为精准、具体?王霞老师提出,把任务的路径拆解出来。我认为,这背后就用到了结构化思维。在我看来,任务的路径本质上就是任务结构化的具体行动表现。将任务的路径拆解出来,能够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看到一个任务的静态构成和动态行动路径。这样我们在行动中,一方面可以有具体的行动抓手,另一方面可以在我们在思维中做预判,及时有效地调整方向
03
最终决定让我将这些关联的是我最近所拆的一篇文章《思考结构,决定了你能看多远》。文中指出一个现象:大家会发现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同事,跟你说件事咿咿呀呀说半天,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而另外一个人过来跟你说三句话,你不但知道他想说什么,而且还能记住他的观点。更可怕的,你还让人给说服了。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说话人在思考和表达时有没有清晰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在进行学术讨论时自己反复言说,但始终无法清晰表达自己问题时慌张与窘迫。而我这种现象中,既当过那个说不清的,又成为过那个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人。所以,当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震撼还是蛮深的。
04
我认为,结构化思维就是我们思维的模型、思维的框架,是我们解决问题过程的微观表征,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够使我们更加有条理地、更加有逻辑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我们提供一个思维方向和思维抓手,而不至于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在这个信息爆炸,每日应对各类繁杂事务的现代社会,有意识地刻意培养自己结构化思维,充分发挥结构的力量,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高效、游刃有余的笑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