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社会在精心呵护着他,上一辈创造一切条件让他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么他就会成长为一个只知道消费的人,而很难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人只有从童年,特别是少年时候起,就立志让世界变得一天比一天好,那么公民精神就会在他年轻的心灵里渐渐的觉醒。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珍惜土地,热爱土地,就应该让他们从小接受劳动锻炼,在劳动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应该是这样子,并为此深受鼓舞。
现实中部分青年人出现懒散怠惰,玩忽职守,对自己的社会职责满不在乎。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良品质,就是因为在他们童年和少年时期,没有用心关注,没有经历艰苦和波折的训练。
教育是不断丰富学生精神的过程,学生接受教育不止局限在课堂之内,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精神生活中达成一致,是他们在理想,愿望,兴趣,思想和感受等方面达成一致。
学习意愿,这是教育和教学领导工作中最微妙,同时又是是研究的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教学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为复杂的相互关系。
教师最精细,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保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要经常激发孩子成为好学生的愿望。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用毕生的时间来准备我们这个职业和劳动记忆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的,要想在学生面前点燃一束知识的火花,教师先得吸收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离开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育工作中有一条极有意思的定律,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是直线式的,不是教师今天一学到什么马上就可以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去寻找知识点的出处,选定他要讲解的材料,那么他的学生的精神生活肯定会变得贫乏而狭隘,一位知识渊博的勤于思考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他并不会花很长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发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他也不会写太冗长的教案,更不会把这堂课的具体材料内容誊写进教案里。确实,毕生的时间都在为上好一堂课,而准备着他的精神生活,就是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大脑。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积累已经足够多了,够用一辈子了。知识是鲜活的,永远在更新。知识也会陈旧和衰亡,就像人会衰老和死亡一样。
书是重要的,永恒的,不灭的明灯,是学校集体的丰富精神生活的源泉。如果书籍没有能够成为学生精神,财富愉悦和享受的源泉,那么学生也就不会有其他的精神需求,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乏,变得了无生机。一个人如果缺失了真正的阅读,缺失了那种充溢着整个心灵和理智的激发,他去思考生活,规划未来的阅读,那可真的是巨大的悲哀!
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如果缺失了自我教育,就无法想象能拥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如果您希望让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想让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对您的话语感知敏锐的话,那么您就要去激发出他们追求理想的热情。
在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中,音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师集体坚信,音乐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音乐形象能够触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健全和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