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说了半天,结果你仍是一头雾水,完全不清楚他到底想告诉你什么事。
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30秒电梯理论”,假如你正负责研发公司的新款产品,某一天你与老板在电梯中偶遇,对方想了解一下产品的开发进度,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对方满意的答案?
有3个备选答案:
A.一切顺利(都挺好、还可以、进展得挺顺利)。
B.产品主体已经搭建完毕,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都在加班加点地优化细节,大家最近都很辛苦,不过现在人手不够,可能会影响产品上线的进度。我们也请了一些同事进行内部测试,反馈不错,每周我们都会进行一次全员的头脑风暴,希望能将更多的创意融入到产品中。不出意外的话,产品将在9月1日正式上线,为保证上线的顺利,我们正准备再招聘两名员工。
C.产品预计9月1日正式上线,目前处于最后的优化部分,同时正准备招聘两名员工应对上线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很明显,C是最优答案。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答案是A或B,有的人明明想法很多,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有的人说话啰嗦,无法清楚表达事情的重点。
这是因为他们都无法准确地将信息中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不具备结构化表达问题的能力。
结构化表达遵循结论先行的原则——先给出结论再具体说明原因,任何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并且应该放在表达的开始部分,让受众能够第一时间清楚你想谈论的主题。
然后再为结论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每个论据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子论点继续展开说明,结构模型就像金字塔一样自上而下不断扩散。
像前文中提到的例子,如果只有30秒的时间,只需要让老板知道结论就可以了。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依次表述金字塔结构中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思想。
除进行有效表达外,金字塔结构还能提升我们思考的维度。
它可以通过归纳分组的方式简化原本复杂的信息,帮助我们快速界定主题思想,找到支持结论所具备的条件。
在进行分组时,必须遵守MECE原则(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比如,很多人都有减肥的经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期望的效果。
正确的减肥方式需要合理的饮食搭配,还要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和饮食就是有效减肥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分组。
为了提高减肥效果,最好养成像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悦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与之前的两点构成了减肥的所有组成部分。
在使用金字塔结构思考时,应确保每一层的主题必须是下一层的提炼或总结。
处于同一层的每组主题应属于同一逻辑范畴,且每一组中的内容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具体什么样的食物才有利于减肥?可以根据属性将食品分为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三类。
同时可以根据运动类型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通过金字塔结构,科学减肥需要具备的全部条件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金字塔结构解决。
首先进行问题的界定,通过对比现状与期望目标的差距,找到解决问题应该做的事情。
界定问题的框架需要先回答3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困扰/困惑)
我们不愿意看到什么?(非期望结果,现状,R1)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目标,R2)
还是以减肥为例,将内容依次填入框架内。
当确定了问题真实存在并明确了问题的核心后,就要进行有条理地搜集和分析数据,转换为金字塔形式。
在分析问题的环节,可以按照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的流程进行。
比如导致肥胖的原因,可能是食用了过多高热量高脂的食物,或是平时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列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总结一下,
如果是表达和写作,可以采用由上而下“总分总”的方式,先给出结论,在依次列出论据作为支持,最后做出总结。
如果是分析问题,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列出关键词,收集相关论据进行归纳,最后总结出具体的问题。
金字塔每一层都需遵守遵守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
同时每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