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百度百科的数字博物馆“开启高迪的神奇世界”的运营活动,仔细看了百度百科关于数字博物馆做的一些东西,主打把科技和文物结合起来,包括:高清晰影像,VR,海量词条资源搜索,这无疑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就比如说200亿像素的秦始皇兵马俑,确实有让人心受触动的感觉,记得当时去参观的时候由于文物保护限制,“千俑千面”只能在导游词中,和一些展览的介绍视频和图纸中看到,当我在数字博物馆中真的去放大每个俑的细部特征一个一个观察时,实实在在的被古代工匠的技艺震撼到了,每一个俑从脸型到面部特征,到发型发饰都是各不相同。这真的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极好例证,也让我对数字博物馆产生了兴趣。平时也算是个比较喜欢逛展的人,写些自己在逛展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吧,最后简单再说下我对数字博物馆发展的一些想法。
前一阵从台湾旅游回来,在那个保留了中华民族许多美好品质的土地上,给我很深印象的是台湾人用心享受生活的自在状态。下午1点前开门的店铺屈指可数,过了晚上9点,街上就很少能看到开着的店铺,这是个节奏很慢的地方,在那里时光仿佛也变得很慢。台湾的文创业一直很发达,这次确实是领略到了,大部分城市都有的文创产业园,随处可见的文创工艺品和街头艺人,而让我觉得体验非常好的是他们的博物展览,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故宫和士林官邸,仿佛在这些文物、建筑中也可以看到台湾人用心生活的影子。
首先说下故宫博物院,每次去博物馆必备的当然就是导览仪了,这里的导览仪租借处储量很大,每次仪器回收也会消毒,而且还分为了成人和儿童两种,这在大陆是比较少见到的,具体区别后面再讲。导览仪中会介绍的展品,在展品的玻璃柜上会贴有编号,输入即可查询到对应讲解,而讲解的形式有:视频、语音、图片等,内容包括展品的基本信息和制作工艺,以及同时代相关的一些知识,其内容是极为细致用心的,会引导你观察展品上的每处细节,人多不方便观察展品时,还有图片和视频辅助欣赏。对适合儿童还有特殊的编号,这就是区分导览仪的用处了,儿童和成人介绍的展品不同,相同展品的介绍词也不一样,儿童的更多生动活泼,展品也是趣味性更强一些的。同时满足不同观展年龄人群的需要。
其实每次逛展览要说能让参观者有大的收获和提升,除了展览的布置和介绍少不了,导览仪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导览内容的设计和形式是布展人需要用心关注的地方。而台湾这边在做事情上的用心通过小小的导览仪就能让人感受的到。
再说下士林官邸,这个老蒋度过大半生的地方,屋子不是很大,跟故宫,伪满皇宫,沈阳故宫这些统治者的大house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家的气息却充满着每一个角落。家里很多地方都摆放这宋美龄的画作,上面也不乏老蒋的题词题字,家具的设计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风格,床不大,屋子不大,却处处显着生活的趣味。
这里的导览仪是免费租借的,租借人员也是台湾服务业一贯的热情温柔。一些地方有阿妈提醒大家低声说话,一些地方还有阿妈作讲解,以台湾人说话特有的温柔软糯,将屋子里的那段历史向我们娓娓道来。地方不大但你一圈逛下来仿佛看了一部电影,能在脑海中还原出他们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看到宋美龄在画室作画,仿佛看到老蒋在床榻上看时报,为时局焦急,为处境愤恨,也仿佛看到他们的会客厅门厅若市,似乎也能看到他们在花园里相互搀扶,闲谈散步。充分的介绍让参观者对这里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生出更多感性的认识,他们好像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图画和文字,变成了可感可知的人。我觉得很多人对历史不感兴趣不是因为历史本身枯燥,而是设计者让他们变得冰冷乏味。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很受感动,一般的宣传册内容简洁、丰富就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而在士林官邸中看到的宣传册,“士林官邸”四个字做了烫印处理,纸张的质感上更是花尽了心思。从踏进门开始就不断被这种用心的设计感动着。
用心是每一个手艺人都应该具有的灵魂品质。
再说科技时代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几千件展品跃然眼前,和VR结合也让文物变得更炫,这种形式确实能让观众对文物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我觉得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宏大,对人们理解文物,感受文物是不利的。人们更应关注的是文物背后的工艺、故事、作者的创作背景、不同流派的风格和整个时代的历史脉搏,一件展品能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感触太多太多了,不应只是想着如何把展品摆在人们面前,而应琢磨如何让人们爱上这件展品。
我想象的数字博物馆应该至少做到这几条,让人细看、细品、细思量。
细看:以高科技手段,向我们更细致的展示文物,看到它每一个细部特征,让人有在手中把玩的真切感受。
细品:介绍文物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背景、横向介绍同类艺术品,纵向介绍整个历史中它的发展和进步过程。让人感受到展品的历史厚度。
细思量:在逛展览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观展人之间的交流甚少。一屋子人对着一个展品把玩、品鉴了半天,然后都背着手点点头满意的离开了。像古代人一样席地而坐,举杯畅饮,相互交流可能做不到,但这种完全无交流的状态是很可惜的,少了多少智慧和思想碰撞的火花。在传统的博物馆中能达到的形式或许只有线下交流会,而数字博物馆则可以有很大的空间来施展,所以我觉得博物馆针对藏品,或者类别展厅给观众有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途径和平台很重要。比如一个展品,可以发弹幕,可以评论留言,甚至可以找相关专家作介绍直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可讲可交流的东西那么多,为什么不让它更加生活化,让我们的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呢。
期待我们的博物馆,无论线下线上都能让观众收获良多,不断被感动,博物馆不应该是冷冰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