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多老套的名字,可我实在是生得拙劣,不曾自我创造出什么富有新意或是颇有意味的名字来,且就这么叫着罢。
每每读爱玲的文字,真就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可我亦多发抱怨,怎就视野这样狭小,怎就想法这般新奇,本是想买来《小团圆》看看,实在是没有料想竟会一时糊涂,连着《今生今世》一并买来看。
我起初并非真是对这本书抱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在《传奇未完》中捕捉到几个关于它的字眼,字里行间实在是只透着几分抱怨的口气,仿佛在规劝着世人不要去买来看似地,可人毕竟与生俱来的这么点缺陷,你越是抱怨它,偏生她(他)就爱找到点什么关于它的蛛丝马迹来,我是这世上的人哪,谁让我就那么巧就看见了呢,我起初是迟疑的,怪就怪它长的太过讨我欢心,我便狠狠心买下了。
我亦是相信这世上的缘分的,我竟没有先寻了《小团圆》来看,竟直接就捧着《今生今世》一发不可收拾起来,我应是知道我是深爱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的,那里住着的人们,那里每天因吃了一顿饱饭而传出的一丝欢笑,一场分别而带来的泪滴,我必是会同他们一道开心一道悲伤的。
我是很少听得爱玲的泪水的,十岁一次为一个人,还有便是在香港大学,为着炎樱没有等她的缘故放声哭过,而是书里我分明看见她真实的悲伤,真切的泪水,她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人竟也会为胡兰成哭泣,我实在不想发表什么多余的想法,只是不够明白她这等聪明的人怎就会迷糊起来,连我这样平日里糊涂的人都还是清清楚楚的,我当然不去计较这些已经变成往事的故事,只会在读书之余轻叹一声,感叹人生的缺憾。
忽而又想到前些日子《幸福魔方》里的《透支爱情》,同样是缺憾,赚了我不少的眼泪,现在想想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真实得有点假,这倒是应了胡兰成的话了,书里他道:“这场景原是真实的,却有几分不真实”其实这也可以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是啊,我该是为爱玲开心一番呢,也算得上是一次可以被冠以“凄美”的经历了吧,(这可能是少不更事的人会说的话),可是我还在找寻当年那些眼泪的缘由,王芳老师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想是对的吧。
读《今生今世》,且将它的内容与我对胡兰成的偏见抛在一边,真真是与中国诗文的一次邂逅,恨我实在是见识过于浅薄,只能领会大意了罢,好在胡兰成早已不在世间,否则未必不会斥责我的小小亵渎呢,我只在字里行间痴痴寻着爱玲的影子,除了《民国女子》一章外,尚有《汉皋解珮》、《天涯道路》、《永嘉佳日》和《雁荡兵气》的个别片段。
我本是这样的自私,我将胡兰成生生地孤立开来,只去思考他与爱玲的一点一滴,我忽略了他是这样完完整整的人哪,可又不忍心去接受他所有的人生,这样的人我见识浅薄不能一判了之,他是个旧时才子,我毫不否认,从一个普通的人家的孩子成为国民党的重要人物,想是必定吃了不少苦力,费了不少心思,他懂得写文章,从《今生今世》里可见一斑,虽是取材自身,却又真真打动得人,我这样的人,如若不是爱玲的缘故我必是不会去看他的文章的,文章有好坏,人亦有好坏,想是见文识人吧,偏偏胡兰成这样的坏人竟又写得一首好文章,当然我不会去惜才的,只是惋惜罢了,才人不和,他是个旧式才子,为这本书作序的人将胡兰成种种不为世人所容忍的种种行径归结于此,我实在不能同意她的见解,难道中国只有他一个旧式才子吗?难道旧式才子便可以将民族生死抛在一边,难道旧式才子就可以用情浮乏,几近游戏?这绝不是什么好的借口,是不足以抵消他任何丑恶的行径的!
关于玉凤,当他娶玉凤时,不加掩饰地在抱怨玉凤的无才,(旧人一方面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方面又嘲弄着女子的无才,我不想再评价什么,只是觉得可笑!),他身上有着诸多矛盾之处,虽我能相信人的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可是这世人生活的点点不就在不停地消融矛盾吗?我无法理解为什么玉凤将启儿托与他父亲,本是指着父子血亲的相聚能让这个在外的游子稍稍停留一下疲惫的心灵,可他实在没有体味到任何的温馨,反之却无尽的不悦,忙不迭地又松开手,怕是孩子劳累了他似地。
有些人是天生无福可享的,怕是上辈子提前榨取了此生的幸福罢,玉凤只是孝敬了婆婆,便匆匆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真实的演绎了一回,这也是世上活生生的一个人啊,她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喜怒哀乐,是怎样的吃人的社会将她的一切不留情面的吞噬了呢?
彼时正值“五四运动”的风气,女学生皆是完全新派的,玉凤诚然是不能比的,她亦不能像旧戏里的小姐丫鬟,胡兰成说自己是“喜女子尖脸”,玉凤偏生得“像敦煌壁画里的唐朝妇女,福笃笃相”,然而竟就是这样的“福相”的她却早早选择了离开,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是日,我在俞家吃早饭,正是玉凤咽气时,义母还在搬肴馔,叫我先吃起来,我举起筷子,无缘无故一阵悲哀,那眼泪就直流下来,簌簌的滴在饭碗里,我赶忙放下碗筷,去床边歇一歇,心里还是悲悲切切。”如若是在看他人的自传性质的文字,想必我会是深信不已的,可是换了胡兰成,虽读到这一段眼泪不觉就掉下来,还是心里恨恨的,连自己都认识到自己是个不仁之人,我还为他辩解什么呢?!
关于爱玲,我不想多写,我还是不能拿准这是不是一段可以被大多数的人认同的感情,我绝对认同爱玲来自单方面的付出,这实在是个与玉凤差别太大的人哪,想必对玉凤的陈旧处处不满的他应该在爱玲这儿寻得一点安心了吧,他对玉凤是由高姿态的俯视,而在爱玲这里,完全新式的环境,他却处处的接应着她,有两段直接的文字和多处的文字可以看出来。
一是“我自中学读书以来,即不屑京戏,绍兴戏,流行歌等,亦是经爱玲的指点,我才晓得她的好,而且我原来是喜欢它的《大学》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是现在才有了自己”,二来“我与爱玲同看日本的版画《浮世绘》,朝鲜的瓷器,及古印度的壁画集,我都伺候她的脸色,听她说哪一幅好,即使是片言只语的指点,我才也能懂得它果然是非常好的。”
从这两段文字,我大概可以猜得出胡兰成除才情以外是使了怎样的手段成为汪伪政府的人了,我可以说他随机应变,我当然也可以说他~~~~(算了,文明人,就不说不文明的语言了),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从爱玲的《封锁》发表之后直至1944年(我也不大记得清了,应该是1944年左右,1945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抗战胜利后胡兰成出逃还收到了爱玲的接济,那一次算得上是真真的结局了),可日后他也会偶然间将爱玲抬出来,也许那时仅仅是一个他曾经拥有过的并且可以在大多数人面前拿出来炫耀的资本罢了,就像《太太万岁》上映时那般。书中写道爱玲有两次为他哭过,我也是很难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我还是心里酸酸的,多真实的眼泪,像是要从书里掉下来滴在我的脸上。
说到眼泪,书里还有很多,想起前几天,南京的天气一直不大好,不停地下着雨,我撑着伞去工科楼的时候,稍稍将伞一斜,那落在伞面上的雨滴就顺着那一角直往下滴,我吓了一跳,因为忽然想起《今生今世》里的一个个鲜活的人来,伞有很多角,像是玉凤、爱玲、小周、还有秀美、爱珍、一枝她们,那雨滴更像是她们的眼泪,如若我将伞放平,每个角都是会落下雨滴的,就像故事的结局,每个人都是伤透心的···爱玲最后的选择我当然是有些心理准备的,只是还要比我想的要好些,清爽些,这也确实是她的办事风格,干干净净,就像刚出生的婴儿的思想一样干净。
关于小周,我对她完成了从爱玲故事的配角到胡兰成故事的次主角的转变,对她形象的印象大概来自电视剧《张爱玲》,总是穿着一身素青的旗袍,娇小的脸庞,梳两条长长的辫子,说话尖尖细细,透着几分柔软清新,本是地道的汉口女子,却着实沾染着江浙的秀气,仿佛从她那张小嘴里只会吐出那些吴侬软语,银屏上小周的欢笑和那不加掩饰的哭泣着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爱玲的角度,我本该是憎恶小周的,可是在《今生今世》之后,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我不由心生怜惜,佛家有句话说“相由心生”,就是说一个人的相貌是她/他内心的一种形象的反映,这话用在小周身上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虽然那只是后人的一次表演。我却宁愿相信这就是当年的小周。
她是如此执着的女子,仅仅十七岁的女子,如果抗战没有胜利,如果胡兰成没有逃走,如果她没有灰心,如果她收到了路费,如果她在四川多停留一刻,如果······一千一万个如果其实只一个就够了,而现实真的成了永远的如果,彼时的一次遗憾成就了今日的无尽惋惜。每年的正与初五是小周的生日,胡兰成说他无论身在何地年年今日他必是会为她拜上一拜的,莫说是他,便是我这个毫不相干的人许是到了初五也会无端想起这个悲情的女子吧。
关于斯家的姨太太范秀美和日本的一枝,或者是佘爱珍,我了解泛泛,即使是在《今生今世》之后,我还是不能深入到她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只读了两遍,想是还没真正读透的缘故罢,亦或许我放了太少的感情在那里,实在是从道德层面上我是不能接受她的,不知道我想得对是不对。但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忽而又起书中那个着墨不多的女子李文源,与她同时出现在脑海里的是“ridiculous”,真是个糊涂到顶的人,我是顶讨厌那样的人的。
《今生今世》的前面一部分大多触及胡兰成儿时的记忆,写到了他的家乡,浙江嵊县,也讲到了绍兴杭州诸地,皆是些让人,说是魂牵梦萦也道还不至于,只是心向往之吧,他笔下所提到的剡溪让我记起李白的诗“湖光照我影,送我去剡溪”,想到小时候那么美好的光阴他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度过,我便羡慕不已,书中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家乡过节的细枝末节,还提到了什么“白蛇娘娘”“蚕花娘娘”什么的,不禁叫人想起旧时的人们那纯朴干净的生活。
对于胡兰成,我很想评价他,却苦于自身文字的匮乏和对他的多重矛盾,我无法准确的为他定位,他如此自相矛盾,哪一面也不足以抵消或掩盖另一面,编者道“我们的眼光不要太简单化了,一句话骂倒一个人与一句话捧起一个人都很难说是什么本事。”实在是说得恰到好处。
只叹“山河岁月空惆怅,今生今世已惘然”。
注:文中提到某节目“透支爱情”,几年后被证实确实是节目组请来的演员,赚人眼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