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我在最近的正面管教读书会中学习的内容,也是很多家长需要的一个常用工具,也算是时间管理的一种方式吧,所以借此机会,我把这个话题展开,整合,大家各取所需,选择性取用。
身边来往的小学生家长们居多,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是家长们花心思,花精力最多的,开始进入学龄期,涉及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时间管理和效率,这些日常的方方面面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长了,慢慢地分化就产生了,家长的疲惫和焦虑多少都与此相关。
家长们经常跟我说:每天时间都很紧张,心疼孩子太忙,上学之外,要学的东西很多,时间不够用,感觉每天没做多少事情,时间就过去了,在学玩之间总是不容易平衡好。或者还有的说: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拖拉磨蹭,总是家长催着管着,面面俱到,感觉很累,孩子还不愿配合。总之,时间管理问题是学龄期家长关注的主要话题,家长也会意识到自身也做得不够好,所以自然没法教会孩子做得更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技能的培养,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家长教的,无论是身教还是言教,总要有个过程,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然后家长慢慢放手。
在讲日常惯例表之前,我要再讲下鼓励和赞扬,因为在日常惯例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给孩子很多的鼓励,之前的微课中我曾详细讲过此内容。如果用冰山来解读鼓励和赞扬的话,那么大家能看到,赞扬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是冰山上面露出的那一小部分,而鼓励是针对孩子的内在的自我归属感与价值感,意在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是冰山下面看不到的那一大部分,直指孩子的内心。鼓励会让孩子感觉好,进而做得更好。
下面讲日常惯例表,它也叫规律表,计划表,摘录两段话,让大家看到为什么要做惯例表,它的作用是什么。
孩子需要并渴望明确的生活规律,因为规律给孩子安全感,帮助他们发展自律的性格。人类会惧怕很多事情,“未知”最容易让人产生担心和恐惧。
在每天都会发生的大大小小变化的生活中,规律,是让家庭和孩子觉得和平、安全、轻松的最理想方式。容易理解,完成,同时又具有灵活的规律表,会让孩子茁壮成长。――美国育儿专家
接下来一段就是它的作用:让孩子参与制作他们的日常惯例表,会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也能够通过给予他们掌握自己生活权力的方式,减少和家长的“权力之争”;更因为是他们自己参与建立的规则,让他们觉得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提高他们遵守的愿望。
对于学龄前的小孩子,主要是生活小事,做张日常惯例表会避免很多的日常冲突,所以可以做起床惯例表、睡前惯例表。
拿制作睡前惯例表来说,可以先给孩子解释一下惯例表是什么,邀请孩子参与制作过程,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先问问孩子,入睡前,他需要做哪些事情,把需要做的每一个事项都列在表格上,对于孩子忘记的部分,家长可以提醒遗漏事项。列出来以后,问孩子:第一件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直到把所有的事项都按主次顺序编号排好,如果需要安排好具体时间,可以把时间也列出来,比如上床睡觉时间,要从小就养成习惯,固定好时间,而不是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等到上学时,就变成一件棘手的问题。可以从上床时间反推,来规划前面的睡前准备时间。象睡前准备好第二天早晨的衣物,洗漱时间,阅读时间,交谈时间,尤其是多子女家庭,睡前冲突是很常见的,把孩子们顺利地弄上床是耗费家长精力很多的一件事,你有没有过孩子们终于睡觉了,我们长舒了一口气,终于轻松一会儿的经历?
可以引导孩[if !vml]子开动脑筋,把惯例表做得有趣些,每一事项前面画上图画或贴上小照片,还可以接着画些空格,做成周惯例表或月惯例表,每完成一项,就贴个星星或笑脸。做完惯例表,把它贴在家中醒目的位置,对于小孩子来说,即使是张惯例表,也可以做得象玩儿一样,他们就不会觉得象任务,带着好奇心,觉得好玩,不知不觉中好习惯就养成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经过几次调整,才能稳定下来,然后就可以这样跟孩子交流了:“你的惯例表下一项是什么?或者按照惯例表,你接下来该做什么了?”来代替唠叨和催促。需要提醒的是,当孩子厌倦了以前的惯例表时,可以和他一起制作一个新的惯例表。
儿子在学前阶段我也曾试着跟他做过一个惯例表,当时画了一个他喜欢的迷宫造型,迷宫路上伸出一些小苹果,里面写上文字内容,每天的日常流程,就按迷宫的走向进行的,但没有长期执行。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一家基本生活习惯就很规律、稳定,他在幼儿园期间也没有学习任务,主要是生活为主,加上上面有一个上小学的姐姐,生活节奏基本随着姐姐了,我自己时间管理意识就很强,并没有产生过多少矛盾和冲突。
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要不要制作一张惯例表,使用它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有规律,有安全稳定的感觉,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而不是变相控制孩子的工具,惯例表的决定和制作,孩子参与度越高,效果会越好。
我自己四年前家长课学习后,是从当时四年级的女儿的惯例表开始做的,当时的情况是,孩子的学习任务并不多,除了上学、作业,课外学习内容很少,她的问题是生活能力不强,很多生活照顾都是我来完成的,所以就先从生活小事入手的。为了简便,我把学习与生活放在一起,做成了月惯例表,这样就可以每月换一张,不那么麻烦。整个表格分成三部分:(下图是她六年级时的日常惯例表,四年级时那张已经找不到了,但格式是基本一样的)
1.早上从起床到上学这部分时间的内容,固定起床时间6:45,上学时间8:30。这段时间要做的事项有起床穿衣、叠被子、拉窗帘、洗漱、早饭。饭后听读原版书30-40分钟,读古文或古诗15-20分钟,拿饭盒和书包上学。早上基本是学习时间一小时,除了周末,天天如此。
2.第二部分是从放学到晚上睡觉之前这段时间的日程安排,固定睡觉时间9:30,要做的事项有:体育运动、家庭作业、练毛笔字半小时、口算练习、中文阅读、英文阅读、洗饭盒、睡前准备衣物、睡前洗漱。
下午的事情很多,挑一些枝干的事项列上去,主要是为了防止遗忘,不要总需要我的提醒或催促,时间不能安排得很满,一定要有留白时间,也就是孩子可以自由安排的空余时间,他们可以玩、散步、做做家务,聊聊天、看电视等等。
在这些事项中,有很多跟孩子之间的约定,比如运动时间可以约定好每天跳绳多少,跑步多少,玩球多少时间,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约定,哪些是必须每天保证的项目,比如我比较重视的阅读时间,就要专时专用地留出来,定时安排,可以使用定时器,每一项有个稳定的固定时间,不是今天高兴了,读两小时,明天不高兴就不读了,那样就失去了用惯例表的作用。有些事项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一天做一点,尤其孩子学习上面的事情,有的每天只需要几分钟,比如口算,练字练棋练琴,更是要每天练习。所有时间都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拆分成碎片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也有技巧,有的孩子会利用饭前等待时间跳绳,看会书,大家的时间是一样的,因为利用方式的不同,效率就不一样,孩子自己也会发现,时间利用好了,可以节省出多余时间来自由安排。做过的事情都打上勾,没有做的留空白不作标记,如果是必须补上的,自己找时间弥补做完再划勾,这样一天下来,看着打满勾的表格,是会有成就感的。
3.周末时间,因为周末孩子可能会有课外班,要外出游玩,所以大块时间安排会和平时有较大差异,包括作息时间,在我们家,周末作息时间也和平时略有差异,比如早起推迟半小时至一小时,晚上睡觉也会晚一些,对于我们认为重要的事项,周末也会坚持完成,比如中英文阅读,就要见缝插针地找时间完成。
上面我以自己孩子是小学生时的惯例表做个例子,儿子在一年级也没有用过惯例表,他的事情少,生活学习节奏大都是随着已是中学生的姐姐,比如早上为了权衡上学、上班的时间,他会跟姐姐起床时间一样,大家一起吃早饭,然后把英文阅读放在早上完成,这样下午他的时间就比较宽松,低年级作业少,这样每天都会有一至两小时的自由时间来玩。如果放学后还有兴趣课的话,还能安排开。
上周因为读书会学习到惯例表一项,我才正式和儿子把每天的事情做成了惯例表,正式开始使用执行,结果他愉快地接受了,自己主动管理自己时间,不用我提醒就会去上面看事项,打勾,对于未完成事项自己觉得有必要还补做,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猜想是因为他受到姐姐使用几年惯例表潜移默化的影响,很习惯使用表格来管理自己,包括前面几年,我对孩子“花时间训练”,生活习惯与技能的培养的铺垫,应该是现在顺利使用惯例表的重要原因。
下面一张,是儿子读原版书《夏洛的网》的表格(几年前女儿也是用这样的表格)每天读书进度,步骤也是表格的形式来完成的,读完一项划个勾,就这样一课一课地进行了几个月,完成这本书需要六个多月。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是规划过的,一共37课,每课泛读两天,精读三天一课,这样算下来,如果每天都读,至少需要185天,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不大可能百分百完成计划的,一定要留下冗余时间,比如哪天突发事情没空读,有时生病了,有时外出游玩了,这些要在计划时就考虑进去,因为不是寒暑假,大部分时候生活是稳定的,所以就计划七个月时间读完这本书,定下来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开始读了。而且考虑计划的科学性,把英文阅读时间放在了早上,这时候头脑清醒,精力旺盛一些,而且儿子早上上学晚,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阅读完后再去上学。背古诗也放在早上,一般15分钟左右就可以背完两首,另一项自主阅读初章书则大部分时间正常读,如果时间紧张或没时间就不读了,做为机动项目。
接下来说下寒暑假计划,这个假期是比较长的时间段,一般我们会在假期前做简单准备,比如必需的书单购买,课外班时间安排协调,假期开始时就正式做计划,把学习、玩、运动几大块时间规划好,放假期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正常执行就可以了。
如果有旅行安排,出门时间比较长,计划里需要完成的事情就会没有了,这个时候,就要想好,跟孩子商量,计划的事项如何处理,是延迟还是带着做,哪些是主要的,需要坚持,哪些是次要的,可以调整,一般在假期开始时事情比较多,做着做着,到后面就越来越少,越做越轻松。
所有的计划都是要围绕目标来做的,计划的时候就要考虑近期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怎样来实现?每天要投入多少时间,这个投入时间分配在哪个时间段?是长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一层一层往下延伸,如果会的话,可以画个思维导图,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会比较有全局观,你会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在心里,规划有了,定计划,再执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做事的效率。人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效率很重要,日积月累,效率高的,到了后面会产生微小的加速度在前进,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帮助孩子做个日常惯例表,孩子就好比一列火车奔跑在轨道上了。家长只要适时追踪惯例表,比天长日久地说教、催促、唠叨要轻松得多,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自律的能力。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强,日常惯例表慢慢就成了学习计划表,一个中学生的生活跟小学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
这个图是女儿初中的学习计划表,看项目就知道,都是学习内容,是为了协调各科学习内容,主次重点而专门做的表格,看上去太紧张了,因为里面的休息、运动时间都是粗放的,孩子根据自己情况自己安排中间休息时间,因为科目多,作业时间也不固定,尤其自主学习时间不能稳定下来,但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做到,这样一个表格,也是经历好几个月时间才调整好,好处是孩子能安排各科学习时间,兼顾复习与拓展,专时专用,保证阅读时间,时间长了,现在她初二了,表格虽然做了,经常不用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到了什么点儿做什么事,就象脑子里有个惯例表一样,不至于盲目和浪费太多时间,这样学习生活就比较稳定,效率高。
前面我提到,在日常惯例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使用鼓励,当孩子主动去完成他的事情时,用描述性鼓励把孩子做的事描述一下,或者孩子能够主动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事项,这本身就值得鼓励。鼓励会增加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愿意继续努力向上。
做个日常惯例表不难,前面我用的例子都是我家使用过的表格,我也做不到象有的家长那样事无巨细,连做个周惯例表都觉得太麻烦,我能做的就是愿意每月换个表,大框架上管理监督孩子一下,把自己从繁忙的琐事中尽量解脱出来。
在日常惯例表的背后,在要求孩子尊重规划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花时间训练”,这一步的努力,才是惯例表顺畅实行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孩子小时对时间还没有太多概念,他们可能不知道洗漱,换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半小时能做多少事情,作业完成多久才合适,时间观念的培养也是需要教的,除了时钟,还有定时器的使用,都是必要的,而且更考验家长的耐心,并不是孩子大了,自然就应该会这会那了,就知道时间宝贵。
目标和过程之间的差距,需要很多理解和练习,在时间充裕不赶时间的时候进行。即使是孩子充分参与下制定出来的惯例表,也一样需要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来配合。
关于“花时间训练”,分享给大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的部分内容:
孩子在许多日常的任务中都需要明确的训练。当然,孩子可以从观察中得到许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单靠他这样来学习每一件事。他需要被训练如何穿衣,如何绑鞋带,怎么吃,怎么洗澡,怎么过马路;再大一点儿,要学怎么帮忙做家务。这些不是从偶尔发表的评论,或在他们该完成某些事时用责罚就能学会的。训练时间应该是常规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去训练孩子,我们将花更多时间去纠正未经训练的孩子。不断的纠正,无法“教”会孩子,因为批评是会令孩子沮丧和恼怒的。如此一个冲突的结果,孩子会决心不学。而且,这种所谓的“纠正”经常是不奏效的。
任何技巧的训练都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直到熟练为止。每个技巧应该分开来学。对孩子的学习要有耐心和信心。一个令人愉快的欢乐气氛,和一个成就的认可,让父母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觉得很愉快。
把花时间训练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繁忙的家长们经常忽略掉的或者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的难题,需要大家一起体会,讨论,学习。家长们也同样需要“花时间训练”,这是达到目标的必然过程。尤其你的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需要好好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