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半会儿实在是想不出新奇的玩法,只好陪他一起看电视。
当然,即便是给他看电视,我也挑剔得很,选了一个讲经典故事的频道。
这一集讲到愚公移山。说的是一个叫愚公的人,感觉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很烦,于是亲自动手挖山。一套理论下来,终于感动上苍,派来神仙移走了山。
以前在高中教材上看这故事,也就当个新鲜。
随着电视上剧情的推进,明明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却似乎多想了些。忙感叹自己年岁不大,心里已然早生华发。
愚公是受恼于大山堵家,出门不便。可他做的搬山行径,更加枯燥无意义。
按照他的理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就是说子子孙孙都要终生享受这自家自加的劳役,生活的意义全然在于搬山,顶多有点旅途的乐趣。比起出门不便这种简单小事,理当更加苦不堪言。
可他为何时至暮年,才想着要挖山?
也许他年少觉得时间宝贵,做着自己心爱的事业和家,无暇顾及其他。
也许是子孙出息了,受阻于两座大山,很难经常回家(那愚公一定是被孤独逼疯的空巢老人)。
又或者只是年纪大了,糊涂了,有些痴呆,耍着倚老卖老的威风,祖孙后代不得不从。而子孙从,也说明了教育对后代影响之大。
虽然他思路有问题,但起码愚公亲自动手,带头领队,还是挺不错。这种憨厚的精神,最适合受人调遣。
说他的思路有问题,那我自然要提点建议。
我认为愚公可以搬家,比搬山简单得多。用搬山往返一趟的功夫,搬个小家绰绰有余。
他不这么想,是否因为自己的情怀,或是祖宗的颜面,不得而知。是否这故事另有隐喻,条件便是不允许搬家,不得而知。
若是愚公不得不搬山,那我建议他把山石土块移到近一点的地方,比如江河边,用来修堤坝,或是把这山石开采了做建材,也很不错。
既缩短了行程,还可能发家致富,何乐而不为?至于此等填海造陆的国家大事,还是需要高明远见的人来提出的战略方针,不是区区愚公该关注的问题。
可见愚公挖山填海之事,顶多是造福很后代的子孙,没有利他性,这可能是愚公的愚。
而也许愚公只是不想让挡了自家的山石再堵了别人家的路,给他人造成麻烦。只是愚公的方法费力不讨好,所以愚。
而愚公挖山,山石尽数填海,颇有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的意思。
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本可考虑对山中资源开采利用;本也可自诩隐居山林,过自然闲适的生活。却只认为山阻了路,也可算是愚公的愚。
再来说传奇的转折——神仙移山。愚公的说辞和精神感动上天,派来神仙移走了山。
首先从上天受了感动的假设说起。
神仙移走了山,不管把山移到哪里,都会影响目标地原有的平衡。
移到别人家前,会挡他们的路;移到荒芜人烟之地,会破坏目标地原有的生态平衡。
既然如此,为何神仙不直接把山变没呢?是造物主对创造物的情怀?还是留作设计失败的自省标志,或是作为愚公精神的塑像?还是说是为了遵循物质守恒定律?不得而知。
再来说另外一种假设,上苍看到愚公不珍惜眼前的资源,只觉得山是阻碍。
上天可能是想,这资源你用不好,我就不为难你了;或者是觉得生气,我给你那么好的资源,你却眼拙不用,我收走得了。
再来说智叟。
智叟只是用理论反驳愚公的观点,再给愚公贴上“愚”的标签。这个故事,可能是以智叟之名反讽那些不做为的聪明人。
今且试着从其他角度,对智叟这一角色说上一二。
智叟只是反驳了愚公的观点,却没提出好的建议,也即智叟只是以言相告,避免愚公走上错道。
他只字未提建议,免了日后可能引上身的诸多责任与麻烦。
这似乎是处事圆滑之智,蹭一蹭热点,当一个说三道四的看客,给一点批评立场,呈一时口爽。
而愚公驳斥后,智叟不言。
可能是智叟深知愚公偏执,孺子不可教;也许是智叟被愚公精神打动,反观自己,只会嘴上说说,缺乏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故自惭形愧,哑口无言。
也可能是继续自己的悠闲日子,不再纠结于他人;也许是正开发着山中资源,或是喜欢这可以提供创作灵感的山,看愚公想搞破坏,暗地里想着对策。
再同时看待两人,虽智叟和愚公都居山林中,而他们的心态不同。
可能智叟是归隐山林的贤人,而愚公本是山中原住民(也许是什么隐士的后代),那这故事又多了一层“此山望着彼山高‘的意味。
又或许他们只是单纯地对环境的心态不同,前者努力适应,后者意欲改变。
愚公许是受不了这窝囊气,推想着前人居然一代代默许了大山的压迫,心中愤慨万分,终于站起反抗。
而这太行、王屋二山,太行之名可牵强附会当年的海外来宾——帝国主义,王屋之名则像极了传承千年的自家旧主——封建主义。
我自知此文多有过度解读之意,只是我自以为传承下来的经典,定有可挖掘的矿藏。
且此番言论,只是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消解无聊而已。
踱步至书房,看着杂乱的书山挡在窗前,我恍然间明白:原来耍着各式小聪明的自己,正是我曾嗤之以鼻的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