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子湖旁的岳王庙,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民族英雄岳飞建立的,在岳飞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此四人就是已“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他们用卑鄙的手段害死忠良,罪大恶级,老百姓让他们世世代代的跪着忏悔也是便宜他们了。
岳飞之死,固然令人痛心,但一涵现在回首那段历史,仔细推敲,渐渐发现,他们四人只是杀害岳飞的执行者,纵然没有他们四个也会有别人代以执行,这里并不是要帮他们四人开脱翻案,而是要找出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其实真正杀死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他才是幕后的主使,没有他的授意,纵然借秦桧他们十个熊心豹胆,也绝不敢杀死岳飞。那宋高宗为什么要除掉岳飞?岳飞到底做错了什么使他下了那么大的决心要除之而后快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犯了高宗的大忌,试想你把我老爸、老哥接回来了,那我这个皇帝是继续当下去呢还是不当呢?皇帝我肯定是当定了,你不听我话,给我找不痛快,那你就得死。但其实这个论点是站不脚的,因为迎回徽钦二宗这个政治口号本来就是高宗他自己提出来的,再者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的时候,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讯,剩下的钦宗没有政治基础,对高宗够不成威胁。其实这点岳飞也是很清楚的,他在《乞出师札子》提出“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这里他没有提到要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他将钦宗包括在“天眷”里,就是要告诉高宗,我是去接你的亲戚。所以这件事说明两点:一,岳飞是有一定政治头脑的 二,迎还徽钦二宗对高宗来讲不是很忌讳的事。所以这绝不是高宗要杀岳飞的原因。
岳飞是一个对高宗赵构有功并需要倚重其抗敌的将领,赵构狠下绝心要杀死岳飞之意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是有很多因素积累起来促成的,仔细分析,这其中有三个因素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立嗣
高宗南渡之时受到惊吓,身体一直不大好,大概是丧失了生育能力,由于他唯一的儿子因为宫女踢翻铜鼎惊吓抽搐而死,他就养了太祖皇帝一脉的两个子孙,一名赵伯琮,一名赵伯玖。在立嗣这个问题上,岳飞也是过于热心,当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就亲自写了份奏章,并亲自读给高宗听,要高宗立赵伯琮为太子。高宗先是没说话,只是冷冷的看着岳飞,岳飞可能感到自己这件事做的过头了,冷汗直冒,之后高宗就对对他说这种事情岂是你外掌兵权的武将该管的啊。这种立嗣之事如果是文臣提出倒还罢了,你一个武将提出,且还手握重兵,这不得不上皇帝怀疑你的居心用意。这件事上岳飞触犯了高宗的大忌,令他很不愉快。
功高震主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功高震主的臣子一般都没有好结果(除非他自己反了),岳飞坐拥南宋大半兵力,打仗所向披靡,正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老百姓只知有岳家军,不知有禁军,所以你要说高宗心里一点也不顾忌岳飞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那是不可能的,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多久的事情。况且岳飞的性格太直,既不爱财也不爱色,几次三番辞职回庐山要挟高宗,君臣关系早已有裂痕,只是没有爆发而已,最后高宗还是解除了岳飞的兵权让他回了庐山,但也还没下狠心要杀。
金人的要求
宋高宗一直很想念他困于金营的母亲韦太后,宋金和谈前,金人的要求就是先杀了岳飞,便可放韦太后回宋,于是高宗一为了和谈保住自己那点花花江山二为了早日迎回自己困于金营的母亲,权衡再三后,终于决定杀了岳飞。
后记: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为国家为百姓驰骋疆场,杀敌无数,最后却惨死风波亭,为什么?谁的错?高宗吗?他肯定做错了,可如果换一个人做皇帝,结果就会不一样么? 所以一涵认为要说错是那个时代的错,有宋一代,重文轻武,经济发达,国防空虚,被外族打进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狄青也好、岳飞也好、韩世忠也罢,他们只不过在帮这个朝廷续命而已,却一个个得不到好下场,老天爷又何曾公平过。不知道陆秀夫最后抱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跳海的时候,是否会想起他们呢?
附:满江红
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原创简书首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