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规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所谓“陋”,就是拿不到桌面上,见不得光的东西。所谓“规”,是指你不得不遵守的规则。
中国古代的官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治理百姓的官,叫做“亲民之官”,俗称父母官、州县官,这部分官员人少;多得是第二部分官员,管理官员的官。州县官吃老百姓,管理州县官的官员就吃这些州县官。
官吃民,官吃官,靠的就是陋规。
陋规花样繁多,数不胜数。先说几个地方上的陋规,也就是官吃民。
浮收拿今天的话说叫做摊派,滥收费。对于这条陋规我简直是深有体会,现在上班的地方浮收特别严重。新年伊始就开始搞浮收了,摊派指标。公司的保洁费也是浮收,这笔钱公司不出,居然让员工平摊,不是滥收费是什么?
勒折拿今天的话来说叫做搞汇率差。清朝流通制钱和白银两种货币,这样一来,银子与钱之间就有个比价问题。地方官在征收赋税时利用这个比价来做手脚。原来征收赋税时要交白银,现在地方官要制钱,一两银子本可以换到一千到一千二百文制钱,但地方官规定换两千文制钱,勒令百姓接受这一折换比例。实际上,一两白银折换两千文制钱还不算太黑,一般要翻一两倍。
签子钱就是诉讼费,老百姓提交诉状的同时必须向衙役交钱。按照清朝法律规定,打官司是不需要交诉讼费的。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不交钱也行,但是不交钱官司就不受理了。诉讼费一般三四两银子起,视诉讼标的浮动,可以讨价还价。这条陋规现在已经被合法化了,打官司就是要交钱的,诉讼费多少视诉讼标的金额而定。
棚费是科举考试时候,地方官向百姓敛财送给考官的钱。家里就算没有考生也得给,要不然就拿皮鞭抽你。
以上是官民之间的陋规,官员之间的陋规名目就更多了。下级对上级,地方官对京官,有业务联系的衙门之间,都要送礼。
节寿礼是指当时的“三节两寿”要送礼。三节指的是新年、端午、中秋,两寿指的是长官及其夫人的生日,这些日子下级都要送礼。这样一来,一年四季官员都在送礼收礼。
程仪指的是官员过境不仅要招待,临行还要送红包。
各种部费指的是地方官到中央各部办事要送钱,否则上报的公文肯定不合格,要办的事肯定拖延不决。地方官事务繁杂,难以在京久候,但中央各部也忙,凭什么要优先给你办,于是就得送钱。
看到这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公司里的下岗工人外出办事四处碰壁,人见人嫌狗见狗不理,根本原因就是没给别人部费,人家凭啥要搭理你。
别敬是地方官到北京见皇帝或者办事,临别时送给京官的贿赂性礼物,主要是现金。送给谁呢,主要是掌管自己命运的各级官员,这钱必须得花。除此之外,还要花一笔钱烧冷灶,做长远投资。无权无势的翰林院穷翰林每人也得送个十两二十两,不知道哪天哪个就发迹了,得提前搞好关系,现求佛现烧香就晚了。
此外,还有炭敬,就是取暖费。冰敬,就是降温费,天热了要给领导买冷饮的钱。妆敬,送给长官眷属的钱,用来买化妆品。文敬,送给长官孩子的奖学金。
这些只是一部分,陋规之多,根本说都说不完。
各种陋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钱,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要不然,钱从何出,地方官不可能自掏腰包,他们也掏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