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灵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
这个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借由《悉达多》一书的主角用一生来探索,通过三次觉醒,终于找到了答案。
人终其一生,不过是找到自己。
李若彤曾说:
"管他外界嘈杂,只要我心做主。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信自己是释放光芒的开始。"
姑姑的这句话,回答了黑塞的提问。
书中的悉达多是当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出身好,长相出色,深受长辈和年轻人的喜爱。他的未来,所有人都知道是明媚的。
但为了找寻自我,为了求知欲,他离开了家乡了,做了一个沙门,进行苦修求道。后来,他意识到这样的得不到想要的,于是又融入世俗生活。
他和妓女厮混,为富商工作,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某天,他看到衰老的容颜,再次意识到,这样也不能证道,遂抛弃了这种生活。
最后,他在一条小河边开悟了,他苦苦追求的,其实跟着河流就可以学到,跟着一草一木,也能学到。
**01 **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悉达多长相俊美,聪慧又上进,走到哪里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原本在家乡按照发展,他会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
但是面对着明媚的未来,他却感到不安,在家乡得到的幸福和智慧都有限,他想要成长,想去外面寻找内心的悸动。
为了让父亲同意,他在室外站了一夜,站到膝盖轻微抖动,直到父亲于心不忍,终于同意让他做个沙门,离家苦修。
那时,他还不懂父母心,只顾自己的追求。直到后来,他意外知道自己有个儿子。原本对人都不在意的他,却万分在意自己的孩子。
怕儿子营养不好,悉达多低声下气地劝他吃饭;怕儿子一个人过得不好,悉达多把他带在身边细心照顾;儿子不领情,悉达多默默承受着孩子的怒火和拳打脚踢……
悉达多的儿子从小跟着母亲过这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接受不了父亲作为船夫过的清贫的日子。他想回到曾经的庄园过自己少爷的生活。
因而,终于在某天,小悉达多找到机会离开了父亲,往曾经的庄园逃去。悉达多知道后,火急火燎地追孩子去。
但就在他追到城外,快进城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愚蠢的。他无疑是爱孩子的,但他也不该牵绊着孩子。
他想起自己的父亲,曾也放手自己去追求想要的生活。父亲曾执着让自己在当地发展,和现在自己强烈的想要把儿子留在身边是一样的。
或许每一个父母都曾想过孩子以后要做什么,在哪里发展。本质是想庇护孩子,但没有人能保护孩子一生。
人生,终究是要独自面对。
对此,父母能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更多的生存技能和知识,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
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
这句话是悉达多听到一个有名的佛陀传道,他和好朋友千里迢迢赶到对方所在的寺庙听讲。
但是,他一边听,一边思考,意识到这位佛陀所讲的法义无法让自己证道,甚至是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法义来修成正果。
佛陀不认同他的观点,故悉达多说自己不能论断他人的生活,但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判断。因而,他选择离开。
每个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们只能对自己的事做出决定和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
如果不想自己抉择,也没关系,因为那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终究也是要我们自己承担。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其中之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事做决定和选择。如果人生岔路口,选择了人更少的那条路,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做出的判断即可。
**03 **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曾经的好友乔文达,自从在那个有名的佛陀那分道扬镳后,如今年迈了,他又在河边遇到了悉达多。
他询问悉达多有没有自己的学说,或者什么信仰?悉达多却说自己曾有过求索,但却没有什么信仰或者学说。
因为现在,他只是爱这个世界。一块石头经过一段时间,或许可能成为土,生出植物,变成动物,变成人。这是块石头,它也是动物,是神,是佛。
他不会因为石头终会变成什么而敬爱它,但会因为它是一块石头而爱它。
也就是说,悉达多爱事物本身的样子,爱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至于其他的,因为爱都会显现。
而所谓的修行,在日常事务中就可以。听一条河流的声音可以修行,当个船夫可以修行,跟人聊天亦如是。
因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爱这个世界,其他的交给天意。
写在最后
这本书很薄,只有两百多页,几万字。但他却通过悉达多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自我,其实都在经历中。
不需要特意去寻,也不用专门跟谁学习,我就是我,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如佛家有云人人都是佛。我们原本都是佛,但在尘世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只要找到自我,便能重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