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基层减负的政策举措接连出台,“红头文件”数量明显减少,让基层干部群众看到了政府治理的决心与行动力。然而,“红头文件”虽少了,“白头文件”却有增多之势,一些变相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悄然滋生,基层负担不降反增,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与深刻反思。
“白头文件”,通常是指以白头形式印发的各类通知、指导意见、工作方案等非正式公文。这本可作为“红头文件”的有益补充,在灵活性与针对性上发挥优势。但现实中,却被部分地方和部门当作规避“红头文件”限制的手段,衍生出诸多问题。一些地方通过“白头文件”层层加码任务指标,原本合理的工作要求在层层传导中变得脱离实际,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大量临时性、重复性的“白头文件”频繁下达,打乱了基层正常的工作节奏,使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的新困境;更有甚者,借“白头文件”之名行权力任性之实,将一些缺乏科学论证与民意基础的项目强行推进,导致基层资源浪费与群众不满。
这种“变相增负”现象,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地方和部门的政绩观扭曲与形式主义作祟。一些领导干部为彰显自身“积极作为”,不顾基层实际与工作实效,一味地追求文件数量与工作表象,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而忽视了基层减负的真正内涵与目的。同时,相关监督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这些“变相增负”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基层减负,关系到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绝不能让“变相增负”成为基层减负的“拦路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多管齐下。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到基层减负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切实将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与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
其次,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是关键。建立健全文件的全流程管理与监督机制,无论是“红头文件”还是“白头文件”,都要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明确发文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合法性审核标准,严格控制发文数量与发文范围。同时,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专项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的监督举报渠道,对发现的“变相增负”问题严肃问责,形成有力震慑。
最后,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文件的电子化传输与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纸质文件流转。探索建立扁平化的工作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的信息损耗与任务加码,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准度。
基层减负任重道远,只有坚决杜绝“变相增负”现象,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担当作为、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