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八岁那年秋期开学季,我正在村边玩耍,父亲气势汹汹找到我,劈头盖脸连训带骂一通:“人家像你恁大的都去上学了,你咋不去上学呀?就知道玩!”
挨了一顿训,我觉得好冤屈,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说:“没人给我说,叫我上学呀?”
“赶紧回家收拾收拾,上学去!”
我赶忙跑回家,母亲给我找了个旧布书包,一个人跑到村北的小学,找到新生班,怯生生地站到教室门口,脸上还挂着泪珠。
一会儿,老师过来问我:“咋了?谁欺负你了?”
我说:“没有,就是不想上学。”
老师对我说:“到龄了就得上学,不上学长大了不识字,就是个睁眼瞎,啥也干不成。听话,坐教室去吧。”
就像一个没上笼头的小牛娃,随便撒欢惯了,突然上套,极不情愿。但要是不上学,回家去,肯定要被父亲结结实实地暴揍一顿,再给你撵到学校来。想想还是有点怕,只得老老实实按照老师的安排,坐进教室,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我上的复式班,前三排坐的新生,后边坐的是三年级学生。一个老师,啥课都教,两个年级交替进行。
一入教室,我就对老师的讲课特别感兴趣,整节课盯着老师的嘴,看着老师的手,从不分心,不瞌睡,无论老师讲啥,都专心致志听,生怕有遗漏。还特别听话,按老师的要求读书、写字、背课文、做作业。
说来奇怪,老师讲的东西我都听得懂,记得牢,作业很少遇到不会的时候。看到有同学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就老纳闷。一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成了班里的好学生。老师越表扬,学起来越有劲,总想争第一,总想被老师夸。
偶尔考的稍微不如意,不用老师提醒,自己就难过的抹眼泪,暗下决心,下一次一定考好。
学习,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带给我很受用的荣誉,让我爱上学习,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此成绩开挂,一路顺风,直到考上大学,这是后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是当老师多年后听到一个教育专家讲的观点,细想想,确实有道理。荣誉感、成就感,是一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自觉上进的强大内驱力,比之“棍棒教育”的外驱力更见效果。
在我上学前那两年,就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知欲。
家里人多,我是“老小”,于是,大人们有空的时候,就给我讲故事、说“瞎话”(童话),背“童谣”,教我认字、写字、记数、算数,我听得在心,学得又快,大人们就越发的喜欢教我。
在我入学前,就会认、会写很多字,会简单的算术。因此,入学后,比其他同学们学得快、学得好,可能得益于这早期的智力开发吧。
在我上学后,父亲把大白纸裁成小张,对折,用线装好,做成老式线装书式样,总共三本,一本还界好格子,在大格子里抄写《百家姓》全文,一格一字,下边小格子里注上同音常用字,便于识认。
另两本抄的是《三字经》、《朱夫子·自家格言》,钢笔小楷,工整认真。给我规定每天背诵任务,先背的《三字经》、《百家姓》。
再大了一点后,他给我讲《朱子治家格言》,逐字逐句批讲,然后要求我背。
我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医德好,医术高,深得方圆十几里乡亲们好评,还懂风水(时代原因当时不敢表露),会“看好”(择日子)。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那么贫穷的年代,坚持让我们弟兄四个上完中学(大哥初中,我三个高中)。
他平时注意检查督促我们的学习,布置的学习任务,你要完不成,轻则骂,重则打,俺兄弟几个没少被他打骂,因此,他让我学的、背的东西,我都会尽量做到,以免挨打受骂。在他的高压下,我在学习上不敢偷懒,还要尽可能做的更好,讨他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