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诚然,人们有生育子女的权利,同时也要担负起教导他们长大成人的责任,但你想过没,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有足够的耐心去养育一个崭新的生命。
做父母需要资格,“生育”不仅仅是“生”而已,也要懂得“育”。
最近看到微博上一则新闻:8年前爆红网络的“杀鱼弟”服百草枯自杀了,至今仍在救治中。
随后,8年前的事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当年,年仅9岁的小孟辍学在自家鱼摊上杀鱼,因手法娴熟、眼神犀利,被网友称为“杀鱼弟”,引发热议。
本来,小小的年纪应该在学校里学习、玩耍、无忧无虑,他的境遇却跟同龄人大相径庭,身为家里的长子,还有五个弟弟妹妹,过早接触社会,背负家庭的重担。看到8年前的视频时,真的很难想象,一个孩子的身上,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世故,令人心酸。
记者采访他的父母,问及为什么自杀、以及当年走红后孩子再次辍学的原因。小孟的父母回答:自杀之前,跟父亲起了争执,一气之下,喝了农药,听女儿说,农药一个月前就买好了,他们猜是夫妻俩身体不好,经常吵架,儿子压力太大。至于辍学,是他自己不愿意读了、读不下去,就跟着他们做生意。
从6、7岁开始,到17岁,人生最宝贵的十年,他像砧板上的鱼被钉在鱼摊,动弹不得,没有文化、其他技能,寸步难行。家里争吵不断、弟弟妹妹还小、父母把责任压在他身上,似乎作为长子,就要一辈子挑起大梁,人生怎么能看到希望?
底层人民的苦难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但是作为父母,不负责任生下这么多孩子,又要孩子为你们承担起生活的重负,漠视他的成长与压力,有人说“他们生孩子只是为了压榨和养老”,虽然偏激一点,但无疑小孟的青春被“压榨”成了廉价劳动力。
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愚昧、漠视、甚至抛弃,只会毁了他,带给他痛苦。
原生家庭不是任何人能够选择的,所以每位父母都要深思熟虑去迎接新生命。
现在有些年轻人“意外”当了父母,自己却不够成熟,害怕这个孩子成为他们的累赘,于是将他们丢弃,幸运的,被找到、被收养,不幸的,死在襁褓中。
“弃婴”现象越来越多,没有能力养,就不应该生,抛弃没有借口。
这让我想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东京一个单亲家庭,四个兄弟姊妹被母亲抛弃后,独自生活的故事。
母亲惠子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带着跟不同男人生的四个孩子租了一间房子,为了成功租到房子,她骗房东自己只有一个孩子,即长子阿明,并不允许其他孩子出门,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有母亲的陪伴,孩子们依然感到温暖快乐。
但影片随之而来的是,母亲外出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彻底断了联系,孩子们被抛弃了。
阿明独自照料着弟弟妹妹,可他也只是个12岁的孩子,喜欢玩乐、想交朋友,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他们在城市的夹缝里生存,无人知晓,即使走在最繁华的街道,也没有人在意。
影片里,比起阿明,母亲惠子更像是心性幼稚的小孩,总认为自己能找到一个好男人,只管追求自己的幸福,阿明说她自私,她却把一切归咎于他们的父亲身上。
尽管母亲在的时候,也给了孩子们很多温暖,最后,却受不了负担,离他们而去。
当了父母的人啊,能不能成熟一点,既然想到为人父母,就应该有责任与担当,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还有一种极端,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父母用心培养孩子过了头,恨不得孩子什么都学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背负的期待太重,适得其反。
《无声告白》里说“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父母觉得这是为你好,让你多学点,“虎妈狼爸”一样督促你,门门科目优秀,英语、乐器、跳舞等等学起来,其实,只是把自己曾经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孩子往往会在过度的关注中迷失。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生而为父母,你该不该说声抱歉,对你强加于人的期望、对孩子不应承受的负担。
当然,大多数父母付出的,远比犯的错要多,他们将我们养育成人,已然很不容易,很多时候,倒是我们把关爱视作理所应当,把责任当作义务,所以,生为子女,我们也应该说声抱歉。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会有不懂的时候,你也会有做错的时候,其实,没有一定要揪着不放的地方,家庭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理解,才能和睦美好。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亲爱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