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同事聊天时才得知,同事晶晶已经领证,准备过年回家办婚礼。
“你不知道吗?她又晒婚纱照又晒结婚证。”
我这才点开她的朋友圈,原来她早已将自己的婚期在朋友圈公布了,只是我从没有关注过。
如今,我似乎越来越不会主动翻看朋友圈了。
01
刚毕业时,像束向日葵,永远朝气蓬勃,饱含着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
路边的小花,街角的小猫咪,吃过的美食,一切的喜怒哀乐都会在朋友圈分享。
分享后还会期待他人的回应,那时候点赞或是评论代表着关系的亲近。
很多人也正是通过朋友圈维持着一段微妙的联系,在评论区发起一段热火朝天的叙旧。
前些年在老家遇到一个以前关系还不错的朋友,一番寒暄之后双方拿出手机添加好友,尴尬的是他在我的通讯录里,而我却并不在他其中,他早就把我删了。
那一瞬间仿佛当头棒喝,匆匆加上好友后这些年也再无联络。
那之后我渐渐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日常的分享过于让人反感,于是将工作生活分开,设置了一连串的标签。
也就是在有了标签以后每一次发朋友圈时我都会花几十秒考虑下这条朋友圈谁可看,谁不可看,在这几十秒的时间里分享的喜悦感渐渐消散了,于是又花一秒删掉编辑好的文案和图片。
02
也曾因为朋友圈标签的缘故,得罪过一个很好的朋友。
因为和她关系很亲近,像亲人一样,所以给她的备注一直是家人。
那天发了一条屏蔽家人的朋友圈,所以对她是不可见的。
在她从其他人的朋友圈里看到我的动态时,我们爆发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冷战,她误会我朋友圈屏蔽她,有什么话不和她说,而我倔强地觉得自己已经解释了很多她冷漠的态度让人无法再继续沟通。
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中,萧嫣和尤雅之间友谊的小船也是因为朋友圈的缘故差点打翻了。萧嫣觉得尤雅朋友圈轰炸式的晒娃行为占用了她朋友圈的资源,而尤雅则是把她放在亲人这一组,分享她的喜悦。
朋友圈本是分享自己生活的地方,本可以通过这小小的背板联系起久未联络的友谊,连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了解朋友的动态。
相对的,也会因为发朋友圈惹出一些麻烦,渐渐地我发现:与其花费心思想文案,P图,发那张动态,不如花些心思单独联络下你想见的人。
在朋友圈下联络起的感情更多时候是浅交,一个赞,一句“有时间聚聚”“最近怎么样”的评论,短时间可能会让你觉得远方还有一个人惦记着自己,但真正珍惜你的人会发消息,会打电话,会约见面……
03
上个月闲暇时,忽然想出去走一走,翻了一圈微信列表,也就只想到了七八人可以联系,而我的微信好友早已超过1000。
因为这1000+的好友,每天的朋友圈动态翻不到底,时不时会有一些拼多多砍价,朋友圈点赞,或者是群发的广告信息。
朋友圈的好友越来越多,真正的好友却越来越少。
刚毕业时,广泛添加好友,同学、同事、合作伙伴……时不时对方发来一条消息,我一定会认真回复。却也因为这样分散了对真心朋友的关注,在朋友CC失恋、失业最难受最迷茫的阶段没有用心陪伴,如今再也没有联系。
如今想想,这些年因为无效的信息,无用的交际,错事了很多人和风景。
04
如今,我学会了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闲暇时看看书,写写字,周末约三五好友小聚。
生活充实了,朋友圈也不再想要分享什么,因为想分享的事已经分享给了想分享的人。
同事上次和我吐槽,本来开心发了条周末出去旅游的自拍照,却被一个不怎么熟识地人评论“胖了”,气得她一天没有吃饭。
是的,我们一开始发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为了得到关注或赞赏,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也就没有了分享的意义。
但也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才明白人生总要经历孤独。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去渴求他人的在意,删繁就简,淘汰不合适的人,留下最合拍的。
那些消失在朋友圈的人,一定在认真生活吧。
他们不需要他人的关注,没有迫切的分享欲,只专注于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那些消失的日子里,自在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