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个《清醒思考的艺术》中的思维错误——纠缠于沉没成本。
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本应基于当前形势和对未来评估做决策,但具体执行决策时,常常被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感情这些已经发生成本影响。
举例来说。
送孩子上兴趣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不喜欢课程,每次上课都很抵触,想尽办法不去上课。这时,有父母考虑到已经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清楚知道孩子很不喜欢,仍然威逼利诱让孩子上课,即使影响到亲子关系也要继续坚持。
那些已经付出的成本,成了父母要求孩子继续上兴趣班的理由。这样的行为决策,便是纠缠于沉没成本。
纠缠于沉没成本的思维错误还普遍发生在股市投资里。
人们在决定是否卖出或者继续持有股票时,常常把成本价做为主要决定因素。
投资人需要用钱,而他刚好持有两支股票,一个亏损,一个盈利。被沉没成本影响的人,容易选择卖出盈利的股票,即使那支股票有更好的股价上涨空间,反而把公司盈利能力差的股票握在手里不放,最后越亏越多。
为什么会出现纠缠于沉没成本的错误思维呢?
因为做决策时,让自己撇开已经投入的成本,就是否认之前的付出,承认自己今天的想法和以前不同。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放弃就等于投降。” 没有人愿意投降,所以不断纠缠于沉没。
怎么跳出纠缠沉没成本的思维误区呢?
作者在书中说:“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 做决定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前的形势和对未来的评估。
既然孩子抵触上兴趣班,那么和孩子来一次坦诚的谈话,观察和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兴趣,那就跟随他、支持他,已经在错误的方向上耗费了足够的时间精力,及时转变是更好的选择。
既然错误判断了股票的价值,或者投资标的出现了不好的变化,不再值得继续持有,那就接受随之而来的亏损,甩开沉没成本的包袱,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