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还拿着童年时期得不到的那个娃娃说事儿,然后说着“这都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听着是不是有点可笑?
在恋爱中不断劈腿,从不付出,只想得到;或者有斯德哥尔摩倾向,明知对方是个明晃晃的渣男/渣女,屡屡受伤却安慰自己:ta只是不擅长表达。然后,等到自己都没法欺骗自己的时候,只能幽怨地说道:“我是太缺爱了啊。”
你不是缺爱,是缺心眼。
二、
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这样一个悖论:
如果你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父慈母爱,在呵护和鼓励中成长,成为一个温暖明媚的人,家庭美满幸福;会有声音说道:“看吧,原生家庭给的呵护和爱多,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收获幸福”;如果,一不下心,你跑偏了,人生道路上频频受挫,一蹶不振,同样的声音又会说:“看吧,因为原生家庭给的呵护和爱太多了,所以脆弱,不抗压,经不起挫折。”
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合理,但棍棒底下出逆子也说的通;
感情里强势的一方,可能是从小就获得万千宠爱,自私又自我;也有可能是从小缺爱,成人之后想要弥补内心的那个小孩,拼命想要获得更多爱;
从小吃过苦头的小孩长大很有野心,很有功利心,但也有更大的可能平庸而安稳的度过一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
不否认,原生家庭是我们的一张底牌。有人生来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拿到了一手好牌,他们顺水推舟,只需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光芒万丈;而有的人确实一个糟糕的开始,生活向它启动了“hard”模式,也许,需要走很多弯路中途迷失,也许可以半路超车,也许要经过无数颠簸和丘壑才能看清方向。
人生可以逆袭,也可以翻盘。你怎么能一个”原生家庭“就可以把责任推的干干净净。
三、
很“幸运”,我拿到了一手原生家庭的“烂牌”。
我在一个单亲且略有些复杂的家庭成长,童年期非常动荡——不是寄住在亲戚家就是在“奔波”的路上。在寄住别人家庭的时候,我深知自己是个外来者,敏感又自卑,但也早早学会了生存之道:嘴甜、体贴、会察言观色。
辗转好多城市,转过好多次学,像是逃亡,仓皇又无奈,但对年幼的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奇遇”:每一次进入新环境和新学校之前我都会憧憬: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同桌,班里有没有好看的男生和能聊的来的女生。
你看,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比起童年期,整个青春期更是崩坏。虽然终于被接到了妈妈身边,但她因为在外地工作原因没和我生活在一起。除了给足够的零钱,她几乎没有参与过我的成长。
开家长会时从没有家长出席,第一次考全年级第一没有人为你庆贺,没有体会过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的普通人的快乐,那几年寒冬的冬天,冷的彻骨,不知道羽绒服的存在,没有妈妈早早准备好的暖炉和厚厚的被子,没有放学回家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餐。
这种孤独不是由于花季少女发育的心理变化,而是肉眼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孤单,像是被遗弃,一个人守着一个空房子,一言不发的独自度过那些漫长凛冬的刺骨。
每个夜晚,都被巨大的恐惧吞噬,我都将家里所有的灯打开,伴随着书籍和灯火通明才能安心睡去。
青春期的冬天,无比的寒冷和漫长,某个时刻我曾让以为以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冬天都会如此。
这样的成长经历看来,我是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女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因为缺爱、误入歧途的女孩”的故事范本,或者受到一块“糖”的诱惑而沦陷:因为尝过了很多苦,所以,给你一点点甜你就能知足。
好像,不是这样。
是际遇还是遭遇,全凭你对人生的态度。
虽然家庭不完整,父爱缺席,母亲又不管不问;可是,它让我更富有同理心和关注弱者,这种没有“遭遇父母苦口婆心地规划人生”的经历也造就了我开明、通达又洒脱的天性。想做什么就去做,不受约束。
而且,缺乏安全感没让我变得容易“陷入盲目的爱情”,反而,我是一个自我保护很强的人。在后来的成长中,在最好的年纪里,也偶遇了炙热的爱情和情动瞬间,在电光火石和情动瞬间,也迷失过,错过,后悔过,也留过遗憾,但只受“轻伤”。因为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伴侣:正直、有责任感比有趣和浪漫重要太多,默契合拍比电光火石带来的悸动重要太多。
我承认,对于原生家庭不太好的女孩而言,爱情是奢侈品。试错成本大,不愿意飞蛾扑火,比起“滚烫的人生”,我们更倾向平和而恬静的生活,也许,确实在最该放纵的年纪错过了很多百转千回。
但人生安得两全法。
四 、
内心自在丘壑万千,内心故事绵长,在成长过程中,强大意志的人,不一样的经历已经形成了他天然屏障,抵御了那些侵袭。
在推杯换盏之中,那些过往,都成了酒杯里的风云。
这是自我成长。
我们内心那个受过伤的小孩当然需要被抚慰,被治愈,但是,更应该成长。你不能以此为借口活成一个巨婴,并且,请记住,30岁以后,是你人生的重塑期。
可以复盘过往的经验,可以逆袭,可以翻车,也能超车,当然,也可以匀速缓慢前行,欣赏路边的风景。
不要再心心念念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那块糖,和那个承诺而没有兑现的娃娃。
你可以做别人的娃娃机,你可以给别人发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