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丧葬仪式,
繁琐而有韵味。
东家是家中的儿子,
东家方的人都要当“孝子” ,
已婚的都要头戴白纱,
未婚的戴红白两种纱。
出嫁了的女儿和后家,
在出殡前的一天晚上,
便要扛着用塑料花或彝族妇女带的头巾扎成的花(听说是给逝者乘凉的保护伞),
带着自己带的乐队 ,
在敲锣打鼓号角和鞭炮声中,
伴随着哀哀戚戚的哭声,
走到逝者前行跪拜礼
然后扶棺而泣 (哭丧:边哭边念叨苦楚),
直到东家这边的孝子前来相劝才停止哭泣。
这样的礼仪,
第二天在抬棺出门前还要上演一次。
出棺前,
孝子及女儿、逝者至亲后家,
绕棺几圈,哭丧着往棺上钉钉子。
出棺后要套上已用竹架子和花布扎成的花架。
亲友浩浩荡荡,哀哀戚戚,
三过棺下(搭桥)送逝者上山入土。
人生百年,酸甜苦辣咸 。
生儿育女,为儿奔波为女忙。
人老鬓衰,儿在哪里女在哪里?
凄凄惨惨戚戚……
一朝归去,
敲锣打鼓放鞭炮,
浩浩荡荡送入土。
孝子贤孙,人去便安。
偏财轻义,儿女争财,人去还忧!
兄弟睦,孝在中!
此话当真!
一朝坠地,
百年经历(酸甜苦辣咸)
生儿育女、财色名食。
一场丧葬,
两天仪式,
百年烟火归零,
一生终归句号。
生是为谁生,归往何处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