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被冤枉而入了狱的银行家安迪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种生命的救赎。
一、肖申克的监狱
肖申克的监狱里都是没有罪的人,但是他们都被囚禁了。
这里也是一个小社会,有交易,有邪恶,有朋友圈,警察是这里的秩序维持者,警察队伍也是一个团队。典狱长的口头禅是“我们的信仰是圣经,而你们的贱命交由我们”。换句话,肖申克里的生命不是由法律来决定的,而是警察。在这里,警察的邪恶无需任何人监督。
二、老布
老布在肖申克待了50年的时光。有一天,他被宣布监禁结束,而他离开肖申克就意味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将大半生时光都付诸肖申克的耄耋老人来说,外界的世界是恐慌,是矛盾,是陌生。于是,他在他居住的孤独的小屋,选择了用绳索结束了生命。他是一个被制度化了的人物,当他进入另外一个制度化体系的时候,便会因为无法适应而只剩下绝望。
三、安迪
安迪从入狱的那一刻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以至于狱友将他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开口说话是在一个月之后,他祈求神通广大的瑞德,为他弄了一柄小斧头。而毫无杀伤力的小斧头,没有让任何人怀疑他的动机。其实从入狱的那一天Andy就已经开始思考越狱的计划了,将小石头磨成各种摆件的爱好,是他用来逃跑时载重的准备;墙上贴的美女宣传画,是掩护他挖隧道的障眼法。通往自由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安迪说我只有一个选择,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他本无罪,却要在肖申克度过一生,这是对生命的亵渎,他不甘心。而瑞德的眼里已经没有了希望,几次假释不通过已将他的希望之火掐灭了,他要像老布一样在肖申克待够一辈子,然后也许是在满眼昏花行动迟缓之时,被批准进入社会,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但Andy要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肖申克的高墙再高,也无法消解他对自由对美丽人生的向往。他花了19年的时间,用自己的睿智和爱好开凿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通道。中途进入监狱的年轻人向他道出了当年妻子被杀害的真实画面,他怀着满心的希望去向典狱长申诉,却被制以更严酷的桎梏,而年轻人也被恶意蓄杀。这更坚定了Andy提前越狱的想法。典狱长利用安迪金融家的智慧替他洗钱, Andy 却用此为自己越狱后的人生做了铺垫,顺便揭露了藏在肖申克里的罪恶。
Andy从下水道逃了出来,重获自由。而这种胜利是他从未失却的自由之心赋予的。他开着敞篷汽车驶向蓝色的太平洋。
意大利,一条船,蓝色的海,余生足矣。
四、瑞德
Read是故事的讲述人,本篇采用了外视角的叙述方式。几十年的狱中生活让瑞德在这里如鱼得水,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伙伴们想要的几乎一切东西,并且建立起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少年时的懵懂和无知让他进入了监狱,他曾无数次渴望离开肖申克,重归生活开始真正的人生。但被法律发明出来的“自我救赎”,将他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希望之火被浇灭了,在肖申克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体制化了的人物。瑞德的状态是肖申克所有狱人的状态,肖申克的监狱又何尝不是禁锢着人们思想的牢笼?当生命中没有了希望的时候,人活着就与行尸走肉毫无二致,而Andy是敢于打破这个秩序的人。他重获自由,也带给 Read希望。在 Read入狱40年被再次问起有否自我更新好时,瑞德对离开肖申克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了,已至暮年的瑞德诉说着面对消逝的年华的无力,然而他被批准假释了。
五、双线结构
明面上故事是在讲述肖申克的狱中生活,一群无力的狱友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步履。无从查起的冤案,冗长的时光,大家用各自的方式消磨着难捱的时日。被律师冤枉而入了囚笼的 Andy,展现了作为知识分子、金融家的一面,为肖申克争取到了图书馆扩建项目,他一面做图书整理工作,也为警察策划税收项目,同时也帮助很多狱友拿上了高校证书,甚至被典狱长看中而为他作洗钱项目。而另一面, Andy继续着自己的爱好模式——磨石头以及收集美女海报,同时在夜晚大家睡着了之后开始他的“希望之旅”。当然,开凿自由通道的秘密是在19年之后他越狱成功才揭开的。这样的情节组构,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塑造,也造成了自由与桎梏的两相分界,而希望的存在,让个体生命向着自由奋不顾身。另外人物的安排上又有一个巧合,即Andy是一个思维缜密、经验老道的金融家,这样就更为剧情的丰赡加强了砝码。
(9月22日第一次观看,11月6日第二次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