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参加体检的人都知道血常规这个体检项目。
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这些名字基本上家喻户晓。
现在,问题来了,体检完成后,总有这样的问题被反复咨询:我的白细胞比例低,淋巴细胞比例高,是血液病吗?
很久很久以前,检查白细胞是把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人工分辨的。
正常外周血涂片应含一系列成熟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但是,人工的办法费事费力,无法批量监测,于是乎,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应运而生。
用于自动分析白细胞的机器,一般使用三分群、五分群、六分群和七分群等技术进行白细胞分类。
三分群:弱效的溶血试剂会引起红细胞溶解,并使白细胞的细胞膜皱缩包裹细胞核,导致正常个体中出现白细胞亚群的3个峰。
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5-90fL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和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 >160fL
单核细胞和部分嗜酸性粒细胞 90-160fL
异常细胞的存在会使3个细胞峰之间的波谷变得模糊,从而造成错误“警示”和不准确的计数。许多较小型的自动血液分析仪仍在应用该技术,包括Sysmex
E-5000、Cell-Dyn 1700和Cell-Dyn1800。
在大部分正常的人群中筛查潜在的异常时,三分群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五分群 : 20世纪90年代的早期被首次引入。不同的仪器生产商都至少会报告5种基本的白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并在发现异常细胞时出现相应的警示(如,原始细胞、nRBC、反应性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单个核粒细胞)。
六分群: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未染色大细胞。
七分群:许多更新型的分析仪报告的是七分群结果,还包含不成熟粒细胞与nRBC的计数结果。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白细胞计数的大小/体积阈值低限处的干扰可能是存在假象的重要线索,这些干扰因素包括样本凝血、血小板凝聚或巨大血小板,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偏低、白细胞计数假性偏高以及淋巴细胞比例假性偏高。
没看懂?嗯,一句话:机器不是人,会犯错!
遇到这样的结果,咋办?
做一次人工血涂片,看看人工白细胞分类结果。
还有一个专业人员需要知道的问题:你天天看的血常规报告,知道是几分群的呢?有啥优缺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