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里唱着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让出神的我依稀忆起我俩初次相识的场景。
那时我们还未脱下各自的校服,来自不同的学校;那天,是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报到处。
十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深秋的一丝清凉伴着会议室里压抑的气氛弄得还在长桌一侧忐忑的我有些发颤。脑中还满是进入机构学习的种种幻想。
她就这样无声息的落坐在了我对面的长桌上。那天下午的斜阳投射进室内,映在她脸上,我竟被什么晃的有些发花。
我的目光扫过她的脸庞又快速逃开,不言语的她显得有几分文静。红框眼镜,马尾辫,匀称的身材局促的有些可爱。
也不知是不是夕阳在她眼镜上泛起的反光,我觉得女孩的眼中有流光闪动。我忍不住去聚焦却又总是慌张的躲闪开。
老实说,当时她的容貌并未让我惊艳到呆住,但总忍不住让我在脑海里反复投放。以至于后来,还懵懂觉得许是真的就一见钟情了吧。
而后就和多数男孩子一样,搭讪,处朋友,偷QQ和手机号。她没有很主动,却一直不介意我的打扰。
我们是在培训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在一起的。培训结束,我们在一起过完年,又回到了各自的学校,当时距离高考,已不足百日。
三个月,直到考试结束。我们再没有见过面,我忘不了一放假回家像患了什么大病似的我,打开按钮手机,在QQ2008上“寻觅希望”的回复。
当时懵懂不解,这只相处了两个月关系,如何奇迹般地维系到了考后。最后,只能搪塞给“一见钟情和缘分”
大学里,我们和多数身旁的恋爱男女一样,虽在一个城市,但聚少离多。N次吵架,N次重新思考关系。
庆幸的,每每临近出现裂痕时,总有人先忍不住做出妥协和挽留。然而,每次争执到不可开交的最后,都会像buff一样,教我们愈发珍视对方和这段感情。
就这样,我们的日子逐渐细水长流。在一起一年,两年,三年,到现在的第四年。还有不可开交,还是珍惜而后重归于好。
到后来,争吵后都自然而然的反省和尝试解决问题。不知何时起,分手逐渐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时间为我们上了绑定吧。
令我们惴惴不安的是,长跑到此,身旁好多我们相识的情侣,都以失败告终。有的草草了事,有的令人怅然良久。
不安,不是因为对方本身有我们关系的远近。而是,仿佛在一段不知归期的长跑中,你眼看着和你一同奔赴的人逐渐消散,剩下你自己不见前途,不知归期。
每每这时,我俩都会相互告慰,良久后回复对方一句:我们好好的吧
世间良人万千,两人相识相伴实属不易,所以才会有古贤今人共同感叹“缘分,前世今生”的美好而又飘渺。
或许无关这些美好是否真的存在?他们时常被人提及,只是因为一双人儿一同偕老的根因,太难被人探求和言说。
直到最近,一位算是一路见证我们的朋友问起我:当初一眼认定她的原因时,我才醒悟。
这问题换作几年前的她问及,我总能对答如流:面容,气质,身材。还能附带一连串似蜜饯齁甜的花言巧语。
然而这次,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友人。思考良久,也只挤出一句“不知道,说不清啊”四年多了,我俩不说能相濡以沫,但也总不至于糊里糊涂,不明所以。
是因为终于我明白,那些曾经你侬我侬间的回答,不足以支撑起我们一路以来,光阴荏苒的厚重。
一个“一见钟情”,的确可以回答一段感情的开始,然而能回答我们一路不弃不渝的,一定是彼此相互珍惜的一往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