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一直以为心灵鸡汤只是出版业的一个阶段,当每个人来过两勺知道啥味儿了以后对这个东西也就兴趣索然了。所以对此现象我一直默不作声,甚至会用“尊重别人的自由”这样的观点来说服自己不要对他人指手画脚。
然而现今鸡汤书(有的改头换面叫正能量了)却越出越多,甚至一些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反复说,再起个伪文艺的书名就能登上热卖榜,这实在让我按耐不住要说一说。
我记得大概是06年左右的时候,鸡汤文学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当时卡耐基横扫各大书店畅销榜,什么《人性的弱点》全集,《羊皮卷》,后来又有了《二十几岁的女人应该做的事》《二十几岁的男人应该做的事》等等这类人生指导书。我在大学图书馆里也读过卡耐基的书,我记得当时读完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人生充满了积极和动力,感觉出了图书馆我就要开始一个无比阳光明媚的人生了,那酸爽,不敢相信。但事实是大概不到1个月我这个新鲜劲儿就全忘干净了,而且连内容也忘光了。甚至还不如图书馆里一本恐怖小说的记忆点多。
当时我还有点怀疑自己,天呐,我怎么这么不上进!这么积极向上有营养的书我竟然想不起来说了什么了!还没励志呢,就先磕死在励志的道路上了!
后来由于阅读量太大也就冲淡了这件事,而且我本身也是个三分钟热情的人,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快大学毕业的时候,接了一个活儿,枪手,也就是代笔。当时我分到了若干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某知名女主持自传的一部分。我有点蒙,问道:我又不是本人怎么写她的心理活动啊?上面分配任务的人回复:编啊,什么好听,什么激励人心来什么。枪手这个活儿是按字付费的,因此,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废话出来。平时我写东西就不是很省字的那种,但是,还是觉得字不够多啊。最后,一小节的内容,我生生车轱辘话来回反复地写了1万多字,比我毕业论文字数还多。
自此,我再没看过名人传记。
而这个事儿之后,我也再也不接这样的活计了。这种活儿,在我看来比写论文还烦。阳光快乐积极生活,以这八个字为主题来一篇不少于5000字文章,我相信对谁都感觉荒谬。可是,这就是市面上鸡汤书的笔者们要做的。
你说,这5000个字能有多少营养?却偏偏这种类型在当下的图书市场独领风骚。
这样的书,由一些语录式的表述拼凑成段子,抛弃了逻辑和论证,这对建立良性的思维方式没有丝毫的好处,而且会在无形中破坏人的阅读能力。碎片化阅读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但这种鸡汤书的危害要比碎片化阅读更严重。
首先,碎片化阅读是割裂了阅读的时间,但是有些短小的文章也可能是高质量的言之有物的,从碎片化的阅读可能会衍生出深层次的阅读兴趣和关注,从而促进自身思维体系的建设。但是,这种鸡汤读物是你即使用了完整的时间阅读,它的背后是没有思维体系的(不要跟我说车轱辘话和语录也是体系),很多这种类型的书,翻来覆去就讲了一句话:积极生活,困难都是暂时的,心态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其次,鸡汤书让人产生虚幻的满足感。一个是对阅读的满足感,就是感觉自己在读书,还是很积极的书,实际上读完心灵还是空虚的。因为空洞的言辞解决不了心理上的困惑,而只会陷入新一轮的鸡汤循环中。
最重要的是,鸡汤书树立的是一个奇怪的价值观坐标体系。一旦你进入到这个体系里,世界就变了样子。“你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一个人只要具备积极的心态,那么困扰他的所有困难都能迎刃而解”,绝对而一元化的价值坐标体系排斥掉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样和人性的真实,也拒绝面对这个世界现实而残酷的一面。
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有辛苦,有快乐,有苦难也有幸福。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同,有些人的人生可能就是充满了苦难,不是说积极面对了困难就不存在了。要真是那样,世界扶贫组织最需要发放的可能不是物资而是鸡汤书。
当社会的一元化价值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作为个体更应该警醒,而不是任由鸡汤书吞没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能力,沉浸在虚无的满足感中。段子不是人生,语录也不是神药。看书如果只是看印证自己已有观点或者是找共鸣找支撑的,那不是你在看书,而是在找慰籍和逃避。
鸡汤届很流行的还有这样一句:”你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
如果都如此害怕直面自己的生活,第一步就先摆脱鸡汤吧,现在这年头的鸡汤,都是勾兑的了,许不出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