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下面这种动物:
先别急着回答。
回答是的同学,希望你不是在餐桌上见到他。
回答否的同学,你可曾知道,这种动物,在福建沿海曾随处可见。
这就是我们今天冷知识的主角 —— 鲎(hòu)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次老娘带着我去菜市场,总能看见这种长相奇怪的生物。那时看《十万个为什么》,我一度以为它就是进化后的三叶虫。我问大人们这东西到底叫什么,他们也说不上来,只知道本地话的发音和“好“一模一样。
而那时候福州人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一道菜,叫做“鲎爆蛋”。
《子不语》里有一篇鬼怪故事,大意是某地鲎泛滥,养蚕百姓苦于其害,诉告城隍,城隍派它的对头来对付它:
吴兴卞山有白鲎洞,每春夏间即见,状如匹练,起空中游漾无定。所过之下,蚕茧一空,故养蚕时尤忌之。性独畏锣鼓声。明太常卿韩绍曾命有司挟毒矢逐之,有《驱鲎文》载郡志,近年来作患尤甚。
乾隆癸卯四月,有范姓者具控于城隍。是夜,梦有老人来曰:“汝所控已准,某夜当命玄衣真人逐鲎。但鲎鱼司露有功,被害者亦有数,彼以贫故,当示之罚。尔等备硫磺烟草在某山洞口相候可也。”
范至期集数十人往。夜二鼓,月色微明,空中风作,见前山有大蝙蝠丈许飞至洞前,瞬息,诸小群集者不下数十。每一蝙蝠至,必有灯一点,如引导状。范悟曰:“是得非所谓玄衣真人乎!”即引火纵烧烟草。俄而洞中声起,如潮涌风发,有匹练飞出,蝙蝠围环若布陈然,彼此搏击良久,乡民亦群打锣鼓,放爆竹助之。约一时许,匹练飘散如絮,有青气一道向东北而去,蝙蝠亦散。
次早往视:林莽间绵絮千余片,或青或白,触手腥秽,不可近。自是鲎患竟息。
由此可见鲎和螃蟹一样,曾经也是随处可见的生物。据说他们产卵的时候会成群结队的趴在海滩上,捕捞起来几乎不费力。可是短短十几二十年之间,它忽然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上初中的时候,饭桌上已经没有再见到这道菜,市场上也难觅它的踪影。直到福建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忽然声称它成为了国家级保护动物。
我查过资料,鲎的祖先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就已出现,那时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原始鱼类刚刚诞生。随著时间的推移,其他动物都在不断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4亿多年来保持著最原始的样貌,所以被人们称为“活化石”。据说鲎的身上流淌着一种十分珍奇的淡蓝色血液。鲎血浆中有非常原始而且很特别的变形细胞,一旦细菌入侵身体,这种变形细胞就会变形,在其形态改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凝固蛋白原包围入侵细胞,并使附近的其他细胞产生粘连作用,进而使血液凝集成为胶状物来减低细菌的入侵威胁。
一只鲎长到成年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头五年中是它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候,因为它还要经历节肢动物必经的蜕壳。每一次蜕壳长大,都是一次生死考验。虽然现在的实验室里一年的培育环境,已经可以抵得上野外五年的生长,但是这样温室里长出的鲎,毕竟仍是少数。况且,放归自然后,它真的适应野外的环境?
究竟是人类对事物的需要还是药物的需要导致了他的数量急剧减少,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成百上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取之于海,人类为满足自己的口腹欲而忽然加大对它的捕捞,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海洋滥捕一直是近些年来愈发严重的问题。
看过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插科打诨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是我的常态,可是这篇文章到了结尾,我还是想好好的呼吁下:
或许我们的能力很有限,鲎也并不会因为我们少吃一顿就真的得以延续。但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它的肉,真的一点也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