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大名叫“汤婆子”,我小的时候叫它“暖壶”,当然没有图片上的这么精致,是一个灰乎乎的铁制圆壶,但却是冬天必备的也是唯一的取暖神器。
晚上睡觉前,母亲会把暖壶放到煤火上温着。等里面的水咕嘟咕嘟冒气儿的时候,用一块布折叠几层垫着,小心翼翼地掂起来放进被窝,然后封火睡觉。
起初只有一个暖壶,所以常常是一个人先进被窝然后再给另一个人用。
具体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先把暖壶放在床头紧挨枕头的边缘,然后往下推一点儿,这个时候屁股要迅速坐到刚刚暖热的那个小圆圈里,那种热乎的感觉无法形容!接着用脚蹬着暖壶逐渐往下一点点移动,暖壶所经之处变得不再冰凉,整个身体也就恰到好处地放在这些热的地方,身体想往哪里扭就让暖壶先行去暖热,最后脚蹬着它暖暖地睡去……
那时候冬天到姥姥家去是赶马车,母亲会提前温好暖壶,再拿条被子,和我们兄妹三个一起坐到被窝里一起蹬着暖壶,父亲赶着马车,一路颠簸一路暖……
记忆深刻的还有被暖壶烫伤过一回,这个东西刚温开的时候温度极高,大概是我睡得太沉脚一直放在上面,第二天起来发现脚踝处起了燎泡,但是好像我并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管它,丝毫也没有影响我跑着去上学,也没有影响我跳皮筋跳大绳……
再后来有了这种塑料的暖壶,家里也买过几个,起码够一个床上用一个了。温开水蓄到壶里,拧上盖儿就能用了,第二天起来还要用里面稍微温温的水洗脸。
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壶盖容易滑丝而导致漏水,这个时候需要找块儿薄布缠在壶嘴上再拧盖子,然后再把它放在刚刚弄湿的地方直到暖干……
大概一直到五年级的时候,我穿的都是这种做的棉鞋,暖和自不必说。
记得我家一个老式桌子的橱斗里有一本鞋样子,里面有大大小小不同规格不同样子的纸剪的鞋样儿:鞋底儿,鞋面儿,鞋帮儿。不同的季节,母亲拿出不同的样子给我们做鞋。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它难看不想穿。唯一一次专门穿上它是五年级的一次踢毽子比赛,因为穿这鞋踢得多。依稀还记得在旗杆旁的空地上,踢毽子比赛开始了,每人两次机会,其他选手纷纷结束了比赛,只剩下我,我的棉鞋自如地控制毽子上下翻飞,还有一圈围观的同学赞叹不已……
学生们经常对我说:老师,好汉不提当年勇!是啊,上周看到孩子们踢着毽子,忍不住想秀一把,可是只一下腿就疼得不得了,好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岁月如斯,逝去了就不会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