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第一次开始正式的心理咨询至今,总能听到人说:“心理咨询不就是聊天吗?”
隔行如隔山,不同专业领域了解就不妄加判断,为何公众对“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这一误解如此根深蒂固呢?
1. 自身反省
曾几何时,非专业的我,不是也自以为是的“心理咨询”是聊天吗?
尚未系统接受规范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甚至心理学理论基础薄弱,紧靠大一心理学的知识,阅读心理咨询书籍,加上突击备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基础,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助教工作后虚高的自我认同感。很难估计一位不成熟心理咨询师给来访者带来的协助与创伤。心理咨询初学者身份-心理学学术背景都无法掩盖我当时的无知。
2. 心理咨询是什么?
最担心回答这样的问题。
心理咨询是动态协同的过程,介绍结构化的框架容易引起概括化的主观理解。
心理咨询工作中很多技术,就像魔术师的表演一样,需要参与其中,立体感受。
结构化的解释相对冰冷,然而避免了主观臆断,欢迎大家基于以下框架主动了解。
谁?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夫妻,家人、朋友甚至多个人)
做什么?
第一个步骤:建立关系
第个二步骤:探讨问题
第三个步骤:确定目标
第四个步骤:解决问题
第五个步骤:延续性结束
结果?
新认知的建立,新习惯的养成,新行为的实施,新环境的创建,心智模式的迭代更新……
多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内涵非常丰富:
3. 心理咨询师不一定能做心理咨询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将心理咨询师推向风口浪尖。2017年的今天,现实同样残酷。
有证书不一定能咨询
国内5万名心理咨询师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不足2万,其余多为功利考证者。而在这2万从业者中,拥有完备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心理咨询师不足1万人。大部分从业者半路出家,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影响来访者。
从事心理咨询的志愿者自身心理素质需要提高
一波又一波的心理咨询队伍,来了又去了,发着重复的调查问卷,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无异于一遍又一遍地揭开灾民心中的伤疤,对灾民的心理创伤起到的是加重作用而不是治疗。
这些撕裂伤口,二次伤害的问卷,推动了某些高校教师从助教到教授的晋升路径,对于真正的心理咨询,鲜有几个真正明白的。
心理咨询项目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心理咨询从业者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实操监管与督导匮乏,一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以小时薪酬甚至分钟薪酬计价——2万一小时,甚至更加离谱的都有。而国家并未将心理咨询作为医保范围,造成心理咨询成为有钱人的消费,普通人的奢侈品。
4.如何寻找可靠的心理咨询师
1.高校: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其咨询师基本上是科班出身,而且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
2.大型心理学服务机构:某省、市级的心理咨询中心、壹心理、挂牌的心理工作室等
3.医院的心理门诊:医院的心理门诊有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两种分类,公众属于成长型的心理咨询,还有一部分是相对严重的心理治疗(精神卫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