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走过茂名南路,看见这幢气势恢宏的建筑,就会不由然想起上世纪无法避免想起的一个传奇女子--董竹君。在这幢大楼里,藏着这个女子一生波折跌宕的故事~
97年的生涯里,她创造了一个闻名上海的饮食帝国--锦江酒店,成为20世纪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女子。她一生都在自强不息的奋斗,即使到了晚年依然笑对人生苦难,树立了一个东方女性的典范。
------烟花青楼遇知音
这张发黄旧照片已跨越一个世纪,依稀可见这个顾盼神飞的少女,宛如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可谁知道她曾历尽贫寒的童年......
董竹君,小名阿媛,1900年生于上海洋泾浜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个黄包车夫,母亲是一个洗衣妇。董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省吃俭用把阿媛送入私塾读书。
十三岁那年,家里欠债,无奈下把阿媛以300大洋抵押给青楼当“清倌人”,清倌人也叫小先生,卖艺不卖身,三年期满可以接回家。
小小阿媛被轿夫抬进了上海四马路“长三堂”,青楼的老鸨见阿媛长相标致,心中暗喜,于是让她顶替原来的红妓女杨兰春的名字挂牌,并把她安排在杨兰春那满屋飘香的大房间。
清晨,阿媛走到凉台,抬头望去#马路干干浄净,街上炊烟袅袅,年青人背着书包∽去洋学堂读书,姑娘身着蓝布衫手提竹篮饭菜∽去纺织厂上工,上学的上学,做工的做工,他们是多么自由,而自己却像一只笼中鸟……
滚滚红尘的生活开始了,小阿媛天生丽质,聪颖过人,尤其那副清脆的嗓子,不知迷到了多少人,客人送绰号“小西施”,然而毕竟年龄还小,对这青楼中的男女之事,还懵懵懂懂。
晚年在回忆录中,董竹君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戴上最喜欢的一对碧绿色翠玉耳环,穿一身当时最时髦的黑纱透花夹衣裤,将头发梳成最时兴的刘海剪刀式,手腕上戴了一对水金花式的镯子,漂漂亮亮地去时芳照相馆,然而我的心情却是那样的沉闷。”
青楼里伺候阿媛的老妈子叫孟阿姨,在客人欺负阿媛时,总会挺身出现。后来董竹君在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她一个一生难忘的人。“孟阿阿姨大约五十多岁,长得矮矮胖胖,走路时背有些微驼,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一副异常和善的模样。"
孟姨待阿媛如亲生女儿,一天,董竹君发现自己下身出血了,吓得她赶紧找到孟阿姨,孟姨叹了口气说道:“啊呀!你做大人了,麻烦也来了。只要是成为大姑娘,老板就会让你去接客卖身,你要设法找到一个本份的男人为自己赎身。”
在这花街柳巷,青楼是男人享乐的地方,来往的大多不是富豪,便是纨绔子弟,他们都把青楼女当玩物,哪里去选找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就在阿媛绝望的时候,幸运遇到了一位眼里有清风明月的翩翩公子——夏之时。夏是富家子弟,为逃避袁世凯追捕,他和一些人来到青楼作掩护,秘密开展同盟会革命党活动。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眼前飘然而来的姑娘,令夏之时眼睛一亮。女子的“击鼓骂曹"唱的那么畅快淋漓,青楼竞有如此纯净的“清倌人”!
月满面楼,一曲终了,胡琴再次拉起。此刻,阿媛的心中也泛起起阵阵涟漪。晚年的董竹君回忆当年两人初相识时,形容夏之时是个长得漂漂亮亮,高高大大,性格豪放的英雄豪杰,有时身着黑缎马褂,不戴帽子,有时穿笔挺的洋装,堂子里人都叫他夏爷。
在交谈中,阿媛得知夏之时23岁就做了四川督军,不免暗生敬佩。当夏之时告知在老家已娶妻,阿媛不禁一愣,听说小老婆是受气的,最不受人尊敬的,那我岂不是刚出这个火坑,又要陷到另一个火坑里受苦?不久,夏之时原配妻子病故了,阿媛一下看到了希望。
在N次的交往中,阿媛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好感,开始喜欢上了他。就在夏之时准备赎阿媛时,阿媛却拒绝了,“你一个铜板都不用花,我来想办法!”小小阿媛就有独立主见的思想,她要的是平等独立的爱情,并提出:一是不做妾;二是送她到日本读书; 三是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好的家庭。夏之时听了很感动,被从小就有远大目标的青楼女子深深折服了∽
有好几天夏爷没有来,外面世道闹得乱哄哄的,这时候阿媛才感觉到自己亦是真心喜欢上他了,她再也按捺不住骚动的心,一个月高凤黑的夜晚,拿出积攒下来的所有金银首饰,一一摆放在茶几上,相当于留给妓院一笔赎身钱,只求后半生平静,而后只穿一身素衣,深夜逃离了这个让她绝望的地方。
来到虹口日租界一家旅社,一进铺席地(日文叫塔塔咪)的房间,阿媛一下抱住心爱的夏爷失声痛哭,夏安慰说:“我也好想你呀!但我不敢出去,因为外面风声很紧,袁世凯出价三万元要我的头。”
这是永生难忘的一天,天蓝云白,微风不燥,阿媛左手捧花,右手挽着一身燕尾服的丈夫,走进了四川路照相馆她一身白洋纱法式连衣裙、一双白色半高跟皮鞋,搭配法式的发型,显得格外靓丽,“照相时我不自然地同夏爷隔有距离,面无表情,笔直站立。现在,再看此照片,既感想无穷,又令人好笑……”后来阿媛在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了当时拍照的心情。
当天晚上,在松田洋行地下室里举行了浪漫的婚礼,朋友们悄悄前来祝贺,当时,夏之时27岁,董竹君只有15岁,闪烁的烛光下,每个人都露出了祝福的笑容。从堂子火坑里逃出来到结婚,前后共两个星期,但每一天,阿媛都感受到从未见过的幸福∽
夕阳西下,夫妻俩跨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船缓缓驶出吳凇口,向浩瀚的大海开去,阿媛第一次乘海船,激荡不已,海风呼呼地吹拂着她的云发,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把黑暗和夜色扔在了身后,向着自由和希望前进......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樱花国到了,想了几年的日本一下呈现在了面前#街道整洁,市容华丽,有人穿着长到脚背的和服,有人穿着短衫紧裤,穷人富人都面带笑容、彬彬有礼。
他们在郊区代代木租了一间小院#木料盖的矮房,白纸糊的窗门,环境幽静,流水淙淙,樱花烂漫,二个人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一天傍晚,窗外随风传来一阵凄风苦雨的萧声,走近窗前,隐约看见桥上有位青年正在吹爱尔兰民歌《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风儿掠过小河阵阵吹来,阿媛回过身,忽看到穿衣镜的自己∽一个婷婷玉立、双目炯炯、雪白细嫩的少妇,是不是在做梦?我已脱离了苦难∽
一个全新的生活开始了,夏之时整天在社会忙于革命工作,阿媛就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一边接受新式教育,一边主持家务。
在日本学校董竹君认识了很多新同学,大家经常邀请她参加社交活动。阿媛那么年轻,那么美貌,夏之时很不放心,于是擅自为她退了学,花钱聘请了日本人松田、四川人夏斧师等五位家庭教师,分别上数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史地、日语和中文。就在这时候,夏老师将阿媛取名“夏竹君”,从那之后,一个董竹君的传奇故事开始了∽
董竹君对丈夫这一举动虽说不甚理解,但她深爱大夫,也就乐意接受了下来。松田的授课使董竹君学到了很多知识,她逐渐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家庭教师很尊重她,但社会上有不少人由于她的身世很瞧不起她,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作出成绩,报答丈夫,报效祖国。
1916年春,董竹君生下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夏国琼,做妈妈了,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可是,满脑重男轻女的丈夫,见到是女孩,心里有点儿失落。
1916年夏初,国内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夏之时奉命兼程由日本返川,临走前给董竹君一把手枪,并吩咐:“你好好念书,这把枪用来防贼自卫,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你也用它……”董竹君听了很气愤,但因他回国去参加革命讨袁也就忍耐了,未和他争辩。
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丈夫,还是不放心自己的,她将所有的心思和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四年就读完了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1917年,董竹君正准备去法国留学时,丈夫来电报说他父亲已奄奄一息了。怎么办呢?犹豫之后,想到丈夫在国内干革命,自己又是夏家儿媳,于是决定回国。
旭日东升,秋风阵阵,码头上的轮船,从船顶一直到船栏牵满了挂着小彩旗的麻绳。董竹君和女儿国琼上船了,师友们都带着依依不舍的别情来送行,松田老师紧紧握着学生的手说:“想不到你这么快回国,舍不得你!”说完泪下,放手。
汽笛高鸣,轮船开了,码头上、船廊上,大家不停的招手,有些人还摇摆着手里的布片手帕,互祝幸福。船渐行渐远,董竹君看见松田老师的身影仍然在码头,心情隐隐难受,“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此他们再也未见过面∽
别了,樱花烂漫的日本!
别了,我的同学和老师!
董竹君热泪盈眶∽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经过多日跋涉,董竹君到达了重庆,在商铺买了一大批洋货#面盆、香皂、搪瓷孟、花露水、雪花膏、印花被单等等,装满满两挑箱,而后启程回合江县老家。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董竹君一行轿队艰难的行走在山路上,一阵撕肝裂肺的川江号子从山崖间传来。破衣烂衫的纤夫,驼着背弯着腰低着头,肩负手拉一根粗绳,迈着沉重的步子,拖着大船沿着河边向前,口里还不停地哼着:哎哟!哎哟!纤夫惊心动魄的呐喊声,深深震撼着董竹君的心灵,一路心情难以平静∽
终于回到四川合江老家,一个已呈败相但仍有余威的封建大家庭。夏家人因她的身份而轻视她,夏之时力排众议,还发誓永不纳妾。董竹君很感动,为报答丈夫一片真情,开始全面融入夏家的生活#做泡菜,腌腊肉,缝补浆洗,几个月后,家人都在背后议论她知书达礼、贤慧能干,心地善良,渐渐地这个二少奶奶获得了夏家人的尊重。
1919年,夏之时因站错派系被革除军职,于是整日栽花养鸟、吸食鸦片,正事不管,越来越意志消沉,还常常端辱骂从上海来帮忙的董竹君父母。
时光一年年匆匆而去,1926年董竹君生下了第五个娃∽大明,这是一个男孩呀,夏家大喜过望,大明儿子满月这天,亲朋好友纷纷来祝贺。
董竹君为了全家生活,在城里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低价出租黄包车的公司,由于时代动荡,很快两家公司都倒闭了。在无路可走的困境下,董竹君决定带着女儿去上海读书,夏之时极力反对,对她振振有词道:“我跟你打赌,若你带着孩子能在上海活下去,我就在手掌心煎鱼给你吃。”
1929年春,正是军阀混战的日子,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四川,离开前与夏之时有个五年之约,五年后,如果妻子再坚持分开,两人再正式离婚。
董竹君终于离开了深山,带着四个女儿乘上了船。轮机船突突突地破浪向前,她又听见纤夫那冲破云霄的呐喊声,这呐喊充满力量,让她宛若新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大江东去,一泻千里,董竹君再次回到了上海,当她带着女儿路过当年富春院的门口时,情不自禁又想起善良的孟阿姨,心中掠过一丝忧伤。
在叮叮当当的电车声中,独闯上海滩的生活开始了,她每天早出晚归,去水乡小镇摆地摊,还常去霞飞路典当铺。在回忆录她写道:“一次,孩子们学费付不出,我拿了一包衣物去当。一路上濛濛细雨,走店时,怕丢面子不好意思进去,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心一阵跳,脸一阵红,踌躇不前,四面张望一下,趁没有人看见时,才三脚两步慌慌张张地往当铺店堂里一钻..... ”
1930年春,在二叔和朋友帮助下,董竹君东借西凑,在上海闸北台家桥创办了群益纱管厂。由于厂务繁忙,除国琼在上海音专读书外,其余三个孩子只好忍心送去苏州教会小学寄读。
星期日到了,董竹君带女儿来到四川路电影院,看苏联影片《伏尔加河船夫曲》,她要女儿们开阔视野,多看进步文艺读物,养成爱美的兴趣。
1931年夏,一次鲁迅先生在上海环龙路(现南昌路)一幢小洋房作暑期学校演讲,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董竹君就带了女儿们去听,孩子们乖乖的坐在最后一排,明知年幼的女儿听不懂,只是希望她们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回来的路上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
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一夕之间,赖以生存的事业化为乌有。祸不单行,董竹君因参与革命宣传活动而遭牢狱之灾,几经辗转才侥幸出狱。
1934年,夏之时来到上海,两人宣布离婚。离婚时,董竹君只提出两点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及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临分手时,夏之时与孩子们见了面,看着四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亭亭玉立,夏之时感慨万分。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第2个贵人出现了,他叫李崇高,一个四川军火采购员。他非常同情董竹君的遭遇,慷慨借助董竹君2000大洋。这时董竹君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少妇,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决策能力,她利用这笔巨款,在上海华格桌路31号,租了间门面房开饭馆,从此开始了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业。
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开业了,鞭炮齐鸣,人声鼎沸。一时间,各界名流和大佬们纷纷光顾其间,上海警备司令杨虎、青帮大佬黄金荣也前来棒场。
“锦江川菜馆”不仅装修设计独特,而且注重菜品质量的改良#其中有一道“锦江小菜”,就是在雪白燕窝中放入一粒蜜饯的大红樱桃,然后在香酥全鸭的盘边配上绿叶蔬菜,俨然是一只待飞的丹顶鹤,真是做到了色香味一应俱全∽
后来在杜月笙帮助下,锦江川菜馆扩张成了锦江饭店,菜馆更是门庭若市。锦江的出现,震惊了上海饮食行业,纷纷起来和它竞争。单是在锦江的同一条马路上,就有十几家菜馆。开饭店的风气如雨后竹笋,连南京国民政府某些官员们也在上海暗中作东家,纷纷开设,争谋盈利。
1936年初,董竹君又在华龙路创办了上海独树一帜的锦江茶室,离开丈夫的董竹君经历磨难,让解脱束缚的风筝,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片蓝天。此刻董竹君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锦江餐馆茶室开业后,她从店里抽取部分钱将已经过世的双亲下了葬,了结了心愿。
董竹君虽事业忙碌,却从未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她曾让12岁的女儿独自坐火车从上海到南京,送一笔钱去接济亲戚;为怕子女沾染坏习气,不准他们去自己开的饭店。
1937年,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女儿夏国琼,年仅21岁登上了兰心大剧院舞台。钢琴独奏开始了,董竹君两眼湿润,不禁回想起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猛然间,音乐戛然而止,掌声雷动。
------菲律宾的岁月
兰心大剧院演出成功后,夏国琼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参加南洋侨胞慰问团去菲律宾演出募捐的活动。谁知到了马尼拉,国琼被作风不正的慰问团团长污蔑为汉奸,听到消息的董竹君内心极为惦念,恰逢锦江被日本人盯上了,便决定去菲律宾看望国琼。
1940年冬,董竹君搭荷兰公司的轮船,启程赴马尼拉。“千岛之邦”的菲律宾到了,郁郁葱葱的岛屿宛如颗颗晶莹的翡翠,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大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马尼拉,正赶上女儿音乐会,董竹君义正词严驳斥了团长对女儿的诬陷。女儿出色的钢琴演奏,赢来华侨热情的掌声,从此彻底乌云消散,当地华侨知道国琼不仅不是什么坏文人,还是一位爱心满满的年轻艺术家。
在菲律宾期间,一位叫陈清泉的华侨一直相助董竹君,曾想离婚娶董竹君,善良的董竹君为了对方的家庭,为了女儿和事业选择了放弃。后来,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他被枪杀,刑前还见到了董竹君。
1941年,二女儿国琇因要考菲律宾大学音乐院声乐系,来到了菲律宾。母女三人相聚异国他乡,激荡不已。然而没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菲律宾也被卷入战争。母女三人四处奔波,在乡下寻了被弃的房子,才艰难地度过了这一场长达四年的无妄之灾。
夜色降临,海风阵阵吹来,母女三人,站在海边,遥望祖国,无尽思念涌上心头,何日才能回到故乡∽
------黎明前的上海
1945年1月,董竹君乘坐一艘日本红十字船,历经几十个日夜的漂泊辗转,终于回到上海,此时锦江两店已被代理人张进之弄得面目全非,经过董竹君的整顿,才化险为夷。
内战爆发时期,董竹君住在凡尔登花园31号,当时上海地下党领导人吳克坚常来探望她,二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一天晚上,杨虎来到董竹君家,董竹君就趁机做他的思想工作。
早在1930年,董竹君就参与党的地下工作,即使在沪被捕入狱四个月,她对党的信念亦从未有过动摇。她积极热衷于革命事业#曾兴办印制革命传单的印刷厂,营救营救张澜、罗隆基进步人士,护送青年男女去苏北淮阴解放区,为上海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1946年,双喜临门,儿子夏大明回到上海,女儿们也即将出国,董竹君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聚集在镜头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相逢的笑容,这是董竹君和五个孩子唯一的一张团员照。
------阳光灿烂的日子
“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大街小巷,歌声嘹亮,上海解放了。董竹君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做出惊人举动,将经营了16年的锦江饭店和含辛茹苦赚得的3000 两黄金(折合15万美金),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洋房,只保留了郭沫若书写的《沁园春》词和一套文房四宝。
1951年6月9日,在人民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上海创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国宾的锦江饭店,董竹君主持了隆重的开幕典礼,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董竹君走上了政治舞台,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受到周总理的宴请。女儿国瑛、国璋和国琼几经辗转回到上海,只有国琇因家庭原因,留在美国。回国后的夏国琼在上海音乐学院当钢琴教授;夏国瑛在国家文化部的领导下建成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小女儿国璋在北大任教,儿子小明去了北京农机学院。
大风起兮云飞扬,WG运动开始了。1967年5月,大明和杭贯嘉在家里举行了婚礼,婚后五个月,董竹君就被关押了。长达5年的监狱生活,她每天小跑锻炼身体,还把香皂放在枕头底下让空气芬芳宜人。七十岁生日那天,她随笔写下一首《狱中生日》:
辰逢七十古稀年,
身陷囹圄罪何见。
青松不畏寒霜雪,
巍然挺立天地间。
守得云开见月明,正是这种乐观的态度,董竹君老人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72年她被释放,1979年被正式平反。
1991年元旦,与世纪同岁的董竹君女士收到一张小女儿夏国璋从海外发来的贺卡,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永远感谢您带我们离川,在沪艰苦奋斗,培养我们成人……”贺卡中提到了“带我们离川”,老人顿时热泪盈眶,眼前又浮现那巍峨的长江三峡。
董竹君的余生没有再嫁,在她北京的寓所床头,一直放着夏之时的相片,可惜解放初期不幸含冤而死。董竹君是不幸的,因为贫穷而被卖入青楼,但董竹君又是极为幸运的,因为在青楼,他结识了夏之时,从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在她的心里,一首《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和一个曾救出她青楼的四川督军,她一生挥之不去……
------我的一个世纪
晚年的董竹君已不再是昔日的美人模样,可是,那种经历岁月沉淀下的气质却越发出众,那双眼依然清澈的纤尘不染。她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扉页上写道:“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多年后,这三句话成了她的墓志铭,也成了这个世纪的名言。
1997年,与世纪同龄的董竹君97岁,在其住所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主持人钦佩她坎坷一生,然而在该专访节目播出56分钟之后,董竹君老人因患感冒安然去世,终年97岁。
“若有才华傍身,岁月从不败美人”,从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再到商业大亨,是董竹君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
“我这一生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这份遗憾,不是不愿为谁低头,是因为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董竹君老人对人生的领悟和对生活的挚着,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
写于2022.8.22夜 上海凤辰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