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得最多的就是这红红的灯笼。
在城市的每个街道,公园,商场门口,在一排排的树上、电桩上、房屋的门廊上,都挂满了形状各异的红灯笼。
这些各具特色的红灯笼,总那么吸引人的目光,路过的人,大都会投向深深的一瞥,有的还会驻足观看,或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每当我走过红灯笼装饰的长廊,或站在古色古香的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一种梦幻般的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在古代的错觉。
看着街上制作工艺不同的红灯笼,有的精巧细致,有的奔放大气。
放眼望去,“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节日喜庆的气氛,渲染得越发热烈。
追溯历史,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西汉时期,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对这种工艺水平,“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对它技巧最好的写照。
市面上的灯笼,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灯笼分类,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每逢新年,我都会挑选两个喜爱的红灯笼,挂在家里,便增加了节日气氛。
今年春节前,我到小商品市场,准备买点过年用的小装饰品,灯笼也是在我够买的计划之内的。
刚走到市场附近,我见一位大姐手中提着一个漂亮的灯笼,看着它那生动形象的图案设计,新颖独特的款式,让我一下子便非常喜欢。
便询问她买的地方,按照她说的方向,转弯抹角地,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了销售的地方。
销售灯笼的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大姐,她告诉我,这些灯笼都是她自己手工制作的,她每晚回去,制作灯笼到很晚,她扎的灯笼非常漂亮。
看着她那几平方米的店铺,挂着不同的灯笼及其他春节饰品。
我注意到旁边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男孩,半蹲在地上,正一笔一划地认真写着作业。
小男孩在店铺人多时,也会帮着他妈销售饰品。客户多时,他便放下课本,帮着取拿东西,跟客人介绍不同种类的商品,不时问问她妈的卖价,俨然成了一位小帮手。
在没客人的时候,我和大姐攀谈起来,从谈话中,我了解到,小男孩爷爷奶奶都去逝了,他爸因有病,长期卧床不起。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费、医疗费,全靠她这个小小的铺面出售的小饰品,挣取微薄的利润。
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看着他写的作业,字迹非常工整,没有错误。
小男孩对我说,他在上小学一年级,有五岁多了,他会做小灯笼,也会剪纸。
说着,便顺手用红包皮做起了红灯笼。我观察他用红包皮做的灯笼,首先把红包拆开,剪出两个面,一个面两边贴双面胶,中间竖着划出均匀的长条。
然后把另一面红包剪成一半,把刚才的那面粘在上面围成圆首尾粘起来。再贴上提手和穗子。一个小小的漂亮风灯笼便被他扎好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小男孩把他制好的红灯笼送给了我。他脸上露出一对幸福的小酒窝,非常可爱。
我在铺子里本打算挑选两笺红灯笼,我心中突然改变了主意,又多挑选了两只半成品,回去需要自己组装的灯笼。
回到家,我打开折叠的灯笼框架,按照说明进行组装。把一个个小装饰品,在不同形装的卡槽或挂钩上,一片一片装上去。不一会儿,两个好看的红灯笼便完成了。
我把它们挂在了家中的阳台上,看上去美观大方,里面的灯光非常柔和,看着它精细的做工,再搭配上那些小巧的图案,吊穗,玲珑有致,想象着夜晚用于照明,那朦胧的灯光,也会生出几份美好。
此刻,我望着外面的天空,春风拂面,把新年的山水,披上了嫩绿的新装,那盈盈荡漾的湖水,岸边柳树垂青。树上悬挂着的那一盏盏红红的灯笼,如同小男孩那欢快明亮的笑脸,传递着喜悦而又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