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第51集有一个情节:侯亮平说高小凤是进行过人格美容的人,高育良和她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语言,真正能和高育良讨论明史的是吴惠芬,因为高小凤的万历十五年,是赵瑞龙为了套住高育良,请师范大学的老师专门教的。
所以我们大概捋一下高小凤的履历:
渔家女-酒家女-学习万历十五年-嫁给高育良
而吴惠芬呢,大致做一下猜想:
学生-学历史-成为教授-嫁给高育良-与高育良离婚不离家
虽然只是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吴惠芬的历史知识肯定不是打娘胎里带来的。那么同样是老师教的,凭什么高小凤就不能和高育良讨论明史?之前不也讨论得挺好的吗?
重点就在于“人格美容”四个字。人格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我不知道侯亮平认为高小凤进行哪一方面的美容,或者说每一方面都进行了美容,但就人格的定义来说,难道吴惠芬没有人格美容过吗?她贪图高育良带来的权利和地位的荣耀,离婚不离家,是不是对人的能力和道德品质做了美容?怎么到了侯亮平那里又变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是不是在完美履历侯亮平的眼中,底层人民的每一次挣扎,都是拙劣的粉饰,企图掩盖人格的缺陷?
我的某位老师曾这样讲过(大意):什么叫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举个粗鄙的例子。两位做了陪酒的学生,一个是在校大学生去做了陪酒,一个是陪酒的去念了夜校。虽然在同一时点都是陪酒的学生,但从趋势上看,前者是堕落了向下的,后者是进步了向上的。
道理是这么说的,但如果是侯亮平,他的看法又会是怎样的?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呢?不妨做一个假设:
我需要在二位陪酒学生之间选择一位做朋友,我会选择谁?
当然是前者,我能找到一堆理由:家境困难急需用钱不得已、年龄小被物质迷住了双眼、本质是好的需要有人来正确引导……总之就是人家只是犯了一个错误而已,改正就好了。
为什么不选择后者?难道后者就不是因为家境困难、年龄小,没有本质好的时候吗?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可能已经形成了习惯。但人家已经作出改变,去上学念书了啊。说不定只是为了洗白自己。
原谅我如此阴暗的想法恶毒的语言,我只是尽量以普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但从我身上不难看出某些问题:进行“人格美容”的究竟是谁?是高小凤或吴惠芬吗?是陪酒学生的前者或后者吗?不完全是,更多的是侯亮平,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人。
当高育良说高小凤出淤泥而不染的时候,观众们会不会讥笑:你高育良都染指高小凤了,还好意思说人家不染。
这种反应很正常,因为高育良是坏人,他说的话就都不可信了。而侯亮平自始至终都是好人,他说的话就都有道理,一句“以前觉得高育良是被祁同伟蒙蔽了,现在看来是祁同伟是在为高育良处理麻烦的时候被拉下水,然后越走越远”就可以增加观众们对祁同伟的同情。在临近结局的这几集,侯亮平对祁同伟进行的“人格美容”还少吗?
也许有些人还愿意维护一下观点:高小凤终究只是为了钱,他们二人之间什么感情都没有,连值得纪念的回忆都没有。的确,高小凤只是将这段关系作为谋利或谋生存的工具而已。那我们普通人呢?我们上学拿文凭、工作后精进技能,为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吗?这样说来文凭或技能不也是一种工具吗?我们又是否甘心为此付出的努力被别人以一个“人格美容”否定?
#7504-抚耳摸猫-Holmew#橙子学院码字岛第2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