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一开篇,就交代了时间,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交待了人物,是“苏子与客”;交待了地点,“赤壁山下”,交待了事件,在“赤壁山下夜游”。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的夜晚,我与客在赤壁山下游玩。即景生情,览物怀古,感悟颇深。不知不觉间玩到东方发白。”
这篇文章如此简单,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原因就在于-作者抒发了他独特的感悟,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清风拂面,江月静谧的夜景,烘托出诗人“遗世独立,飘飘欲仙”感情。
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宇宙的博大无边,“我”的渺小有限;刻画出时间、空间日月山川的亘古不灭,反衬出人世沧桑的瞬息万变。
月,还是那轮月,曾经照耀曹操的那轮月。而今,照不到曹操了,却映照到了“我”。
水,还是那江水,托起周瑜之舟的那江水。周瑜与舳舻早已被时光流走。
千年万年之后,江月尚在,我安在哉!万物本(有)无主,皆非我所有;不追往昔,不误当下。
尽管,文章的过程很简单。但是,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深厚地文字功底,没有对客体细心的观察与思考,没有对生活的洞察与热爱,是写不出流传千古的名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