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影响巨大
有些东西就是会有遗传,就像我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件事,就是遗传我父母的。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国的贫困县(修水县),县里的贫困乡(黄坳乡)。记得结婚那天,丈母娘坐在车上,被那山路十八弯“感动”得直流眼泪。她心里想女儿哪根神经出错怎么就选了一个这么穷乡僻壤的地方。
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山村,却有一对不平凡的夫妻。他们比任何家长都重视我们的教育,我们有其他孩子没有的书桌。比任何一个家长都重师道,每年大年初一必定带我们去向老师拜年。他们又比任何家长都民主,“说话算数”是我们全家人必须遵守的准则。他们更是比其他家长尊重孩子,他们内心总把我们当朋友。这就是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们三姊妹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当然今天主要不是要夸他们,主要想说的是我自认为遗传到了他们“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点。^_^
知道不等于做到
值得指出的是重视“家庭教育”和把“家庭教育”做好却是两码事。孩子2岁以前,我很自信自己会是一个合格的爸爸。因为有遗传基因啊。^_^可是当孩子慢慢能交流了,开始有思想了,想按自己意图行事时。我开始露出原形了。
1、控制欲太强,总觉得一切都要听我的,内心总想着,该吃饭时应该吃饭,该睡觉时应该睡觉,甚至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都想控制。如果她们不照做,一句经典的台词“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便脱口而出。
2、缺乏耐心,孩子开始喜欢学自己吃饭,看着她脸上和桌上都是饭菜就开始没耐心了,要么自己开始喂,要么就让她停止吃饭。孩子拉着我读绘本,读了两本也开始不耐烦。要么敷衍,要么让她自己看。
3、容易迁怒,工作上生活上总有不顺心的事,于是当心中有怒气、怨气时,孩子往往会成为点燃怒火的导火索。平常觉得可爱的孩子在那时变成了讨厌的人,这太可怕了。
其实我心理很明白,这是为人父母们最不该有的三大罪状,可是为什么道理很明白而在生活中却做不到呢?我不是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吗?
一天,在批评女儿后,她用眼睛盯着我看了差不多20秒。眼睛里带着泪光,带着无辜,带着疑惑,带着恐惧。像一把刀子直插我心,我也定格在那里。突然意识到自己让女儿受伤了,瞬间觉得自己太不称职了。
育儿需要知行合一
不行,我应该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否则这对女儿来说太不公平。她没有选择父母的机会,但是我有选择做一个好爸爸的责任。
应该开始学习,于是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看着看着就会冒一身冷汗,天哪,家长的主要毛病我集全了。尤其看到父母对小孩最大的伤害就是心理伤害时,我恨不得把女儿塞回老婆的肚子重新生一遍,然后一切从头开始。
庆幸自己开始学习了,心态上进步不少,亲子关系也开始融洽了。可是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发现自己记不下来,那么多的理论和方法,一到生活中脑子还是一片空白。甚至感觉知道的越多忘记的也越快。
直到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它给了我灵感,无论你想精通什么你是需要花足够时间练习的。我是学习了不少育儿知识,但是没做刻意练习,所以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终极解决方案
我开始想办法,背书总不合理啊,想了好久。有一次回想起自己从初中开始写日记,直到大二。写日记最大的好处就是需要把当天回忆一遍,对自己进行反省。在夜深人静的的时候人是最理性的,把当天所学反刍一遍记忆最深刻了。如果记育儿日记,结合理论知识,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观察孩子的成长,这不是最好的练习吗?
可是从想法到行动之间总还是需要一个助力器的。直到最近我听了《郑渊洁家庭教育课》,其中郑渊洁老师就说他给孩子记了18年的育儿日记,说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现在又在记孙女的育儿日记。我的想法便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于是开始行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然而这么好的“礼物”我不愿一个人独享,于是开始发动自己的兄弟姐妹。这还不够,认为如果有更多的父母参与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受益,所以想号召大家都一起行动起来,一起记“家庭成长日记”,这样还可以相互督促。
想想吧……
当你孩子在18岁生日那天收到你给她写了18年的育儿日记。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_^
想起罗胖的《跨年演讲》,他不就和我们相约了20年吗。
现在,你敢不敢花1元钱,与我相约18年?
好,现在扫下面的码,打开小程序,开始你的第一篇《家庭成长日记》。
期待你的加入……
(至于为什么要花1元钱,以后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