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从头颅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方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析:
1.“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仍是指工业革命对人造成的异化。人被沦落为机械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部件,如同《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
2.马克思特别憎恨和厌恶这种分工对人造成的异化,他认为要消除把人异化为一个机器部件的命运,必须要消除分工。为此,需要两个条件:
(1)“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个人的力量重新代替或完成整个机器生产过程。
(2)“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运用集体的力量才能消除分工。
3.马克思对分工的态度一直争论至今,我对此也有异议:
(1)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提高,个人力量重新代替或完成整个机器生产过程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在当今信息时代也不可能实现。
(2)集体也是分工的一个基础条件,集体的存在使分工成为了可能,并且分工使集体活动更有效率,这和马克思通过集体消除分工的设想相比简直就是个悖论。
马克思对分工的认识可能于马克思处于工业文明的开始期有关,当时的机械化和科技的水平还不是太高,农耕社会全能的劳动者的形象仍然根植于人的脑海中。
十九、“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个人似乎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然而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受到物的力量的统治。”——《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析:
1.马克思认为在等级社会中,“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们其他的生活条件如何,这是一种与他们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注1)
在等级社会中,人的身份靠血缘继承来固定,物质生活条件或其他条件的变化难以打破人们身份之间的鸿沟。西方封建社会由于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身份固化现象更加严重。
2. 资产阶级消除了基于血缘继承造成的不平等,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变能够带来个人身份的变化。个人奋斗带来的“偶然性”打破了血缘继承的“必然性”,人更加有条件实现自己的发展。
3.但是,在商品经济成就资产阶级,带来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拜物教”,人们从封建社会对血缘的服从变成了商品社会对物的听命。
二十、“而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析:
1.马克思曾谈到“贵族的个性”、“逃亡农奴的个性”,我觉得马克思使用“个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个人的人身权利和个人的性格特点。
2.无产者面临的生存条件是什么呢?
“生存条件当然只是现存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注2)
“相对于无产者来说,他们自身的生存条件、劳动,以及当代社会的全部生存条件都是一种偶然的东西,它是单个的无产者无法加以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社会机构组织能使他们加以控制的。”(注3
可见,马克思认为无产者是“赤条条而来”,没有带着“必然”的拥有物或权利,后天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偶然”所得。并且,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显然不是单个的无产者能够控制的。
所以,无产者需要社会的手段来调控“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摆脱其一无所有的必然性,获得实现自己意志的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无阻碍地享有偶然性的权利,迄今一直称为个人自由”。(注4)
对“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实行社会调控手段就是“社会主义”——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基于公众利益,管理生产和分配财富。
马克思在此处展露出了需要国家调节经济的社会主义思想。
3.由于劳动产生“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消灭旧的生存条件就是消灭旧的劳动条件。“消灭劳动”是说法不知是翻译欠妥还是马克思独特的表达方式?
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6页,1960年版。
注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5页,1960年版。
注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7页,1960年版。
注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5页,196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