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写作》
文/牛 犁
追溯起来,我最早的写作是从初中开始的。
那时的我语文水平还很差,即不懂修辞也不会用比喻,即不会写散文也不会写小说,而只能勉强写写日记。其内容也大多是空洞而又乏味,除了记录些生活琐事就是写对哥哥嫂子的不满,一丁点文彩也没有。记得小时候的我形象思维能力很差,对人对物的观察都是片面而又肤浅的。语文成绩始终在数学成绩之下,这即影响了我升入重点中学又影响了我对语文课的兴趣。相反,从小学到初中,我当时抽象思维还挺好,数学竟赛还得过全校第二名。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我连写日记也中断了。一件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举手发言,谈对某篇课文及作者的理解,说完后语文老师王发没表态,只是让我坐下。而当另一位同学发言后老师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了那位同学的发言后把我的发言说的一无是处,这让我很难堪,顿时感到很自卑,同时也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另一件事是哥哥或嫂子发现了我在写日记,怀疑我在记录对他们的不满,于是逼迫我交出来日记。7岁就失去母爱的我,受了委屈无人诉说,这使我常常被自卑心理笼罩着,在经过一番激烈争吵后,终于有一天我偷偷地把自己费尽心思写的日记果断的扔进了炉子,望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我当时在想我的作家梦算是让你们这些人给毁了。那满堂炉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我的日记我的理想,同时被毁掉的还有那些无比珍贵的童话般的记忆。
重新点燃我写作希望的是在二十年后的成人高考复习班上。记得为了检测语文水平,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篇作文。我根据1975年去泰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雨中登泰山》,没想到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这让我感到惊喜,不仅增强了我考试的信心,而且还重新拾起了我对写作的兴趣。我想我原来是能写的啊!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一个机会试一下呢?最后我能以初中二年级的“学历”,以紧贴着分数限的成绩考上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语文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两年的校园生活为我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由于工作的忙碌一直很少静下心来读书写作。
真正开始写一些散文和随笔是在2006年退居二线工作以后。这个时期由于闲暇时间多了,读的书也就多了,自然而然的内心的感悟也渐渐多了,常常萌生出一股浓厚的写作欲望而不能自禁。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写?除了自己写给谁看?你的读者在哪里?
后来当我看到富有哲学思想的学者、作家周国平的一段话,感到倍受鼓舞。他说;“为自己写,给朋友看。”
对呀,何不为自己写呢?即使没有那么多朋友,也可以给家人看,给自己看呀。否则,你瞬间感悟到的东西,你经过长时间思考所悟出来的人生哲理,也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衰退而付之东流了。写出来没人看就自己看,没人懂就当做自说自话的独白……
就这样,从2006年到现在的10多年间,我一边读书一边鼓励自己写作,先后写了60多篇散文和随笔。这其中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文章是2014年有微信以后完成的。我是一个到现在还不会打字的笨人,这无疑增加了我写作和投稿的困难,是微信手写功能的出现为我提供了方便,不仅加快了我写作的速度,而且还使我向媒体投稿成为可能。
说起来也挺搞笑的,我的第一批投稿是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完成的。即我把写好的文章通过微信发给在北京的女儿女婿,再由他们帮我粘贴复制打印编辑后投给报社。后来报社知道了我的情况,让我通过微信将投稿直接转给他们,由他们帮我完成上述工作。这样一来,我是方便了很多,可是却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况且从编辑到总编,大多是我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内心的感激无法言说。就这样,在我从2014年到现在的三十多篇投稿中已十多篇发表在秦皇岛日报《咱爸咱妈周报》上。我想,这不仅是对我写作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我人生的肯定。我没有理由放任自己的懒惰而不去耕耘。为了方便投稿,今年春节期间女婿帮我建了个QQ邮箱,这样一来不仅摆脱了我那“出口转内销”的投稿方式,使我与媒体的联系变得方便起来,同时也拓宽了我与网络的联系空间,使我在网络平台投稿及发表作品成为可能。从年初到现在,已有二三十篇散文随笔发表在不同网络平台上。从上个月十五日登录《简书》到现在仅仅二十多天的时间,已有十三篇文章发表在《简书》上,已拥有二十五名粉丝,获得八十二个喜欢。我的那篇《人有灵魂吗,你有几个灵魂》甚至还登上了《简书》首页,这使我受到不小的鼓舞,我觉得《简书》是一家很不错的开放网站,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分昼夜的为广大读者和作者开放,只要你有灵感,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上面写文章,然后由编审人员将你的作品归类发表在相关专题,让读者看起来更方便。你如果是一位读者,也可以在这里毫不费力的找到自已喜欢的文章,即可满足自身的阅读欲望,又可以为那些喜欢的作者点赞加油。
如果说我对写作还有什么期待,那么来到《简书》就是一个惊喜,她使许多像我一样的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突然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读与写的心灵家园,让多数人的作品在这里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冬日寒冷,夏雨倾盆。春天的种子在冥黑的泥土里做着奇异的梦,今日不开,难道永远不开?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等待开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