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娱乐圈的因人设崩塌而被网友口诛笔伐的明星还真不少,有秀恩爱的陈赫、秀修养的靳东、秀清纯的白百合…
而前段时间,薛之谦前脚在演唱会上高调表白前妻随后复合卖了个人设,后脚就因为被李雨桐爆料各种消息更是把人设崩塌这个话题又推上了一个新高点。
明星们想要卖人设,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人设可以帮助他们圈粉丝赚钱,但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给别人卖人设呢?
在《客观思考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了,我们都会有五种思维定式,首当其中的就是“外部评判型:我需要他人喜欢我,认为我聪明”。
这么说来,明星希望粉丝认为他们重情义、有知识、正能量…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希望留给别人一些想要的印象?仔细想来,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你想要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想要别人怎么来看你?又希望别人喜欢什么样子的你呢?
在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和韩-乔吉姆•舒伯特合著的《论自我与社会组织》一书中,他们将这种现象叫作“镜中之我”,并将此现象总结如下:“我不是我所认为的我,我不是你所认为的我,我是我所认为你所认为的我。”问题是,如果你将自我接受建立在你认为他人如何看待你的基础上,那么你将会很脆弱。你的自我概念没有真正的基础。如果他人今天玩得很开心,看到你时的反应是友好的、肯定的,你就感觉好;反之,你就会想你哪里做错了。我们经常会努力让自己的形象像我们认为他人希望的那样,但是,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他们希望我们的样子是什么样,于是我们就先确定我们认为他们希望我们是什么样子,然后努力去表现出那个样子。而这注定不会成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都活在别人的眼中,我们需要别人的肯定。因此,我们活的不是我们真正的样子,也不是别人所认为我们的样子,而是我所认为的你想要的样子,也就是说,我认为你想要我是什么样子,我就活成了什么样子。
但是,明星人设之所以会崩塌就是因为真实的自我不是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当这两种“我”矛盾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出现焦虑、不自信等情绪,进而变得脆弱。
同理,如果我们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并没有达成我们所认为别人希望成为的样子,我们也会变得不堪一击。
回想一下,小的时候父母都在说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过脑补别人家孩子的完美形象然后去努力往那个方向靠拢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卖人设”的情况呢?而当我们不能成为那个想象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是什么心情?又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
我们会沮丧,会失落,会焦虑,这些情绪也许会让我们越挫越勇,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彻底放弃,破罐破摔。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么?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要想促进这个转变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顿悟与否定旧思维方式和就行为方式的新经历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如果你正在按照客观性原则反思你的思维定式的话,那么想一些你曾经有过的能支持你推理新思路的经历。例如,如果你正在转变你的控制型思维定式,你突然想起了“你不能总是控制你的行为结果”原则,然后,你在反思中,设法想起或写下来曾经出现的哪些情况和精力,其中有些无法知道、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了其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记录下你从这些经历中所学到的经验以及如果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时你要做的事情。
第一步,确定旧有思维定式
想要转变旧有的思维定式,首先需要认清楚我们的思维定式是什么。在不自觉的卖人设的时候,我们旧有的思维定式就是前文所说的“外部评判型:我需要他人喜欢我,认为我聪明”,也就是我需要外界的评价和认可才能感到快乐、得到认可是我生活的主要动力等。
第二步,找到思维定式产生的行为
当我们被旧有的思维模式控制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去按照我们旧有思维模式想让我们表现的那样表现,比如当出现外部评判型的思维模式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是不断的寻找能够获得他人认可的事情去做,不断的去强求外界的认可。
第三步,升华新的思维定式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有什么旧有思维定式和不良行为后,我们就需要运用自己的逻辑和理性,来判定看待世界的方式已不再有效。比如,外部评判型的思维定式中,我们用逻辑来反驳他,可以问自己,我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么?我的认可一定来自于外部么?外部会永远给我好的评价和认可么?你会发现,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新的思维定式,就是我具有认可、评价自己的能力,我对我是什么样子有足够的信心等等。
第四步,明确新的反应行为
当产生了新的思维定式的时候,我们就会基于新的思维定式产生新的反应行为。我们会开始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不是纯粹为自己,那可能我们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取得别人的认可而去做这件事情了。
也许从找到旧有的思维模式到转变新的思维模式之间,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需要一些突如其来的顿悟,但是转变这些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是我们从别人眼中的人设走向内心真实自我的必然条件,愿我们都能客观的对待自己,也理智的看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