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天气变凉、开始供暖以后,很多地方都挂上了厚厚的门帘来保暖。天气热的时候,很多时候门是敞着的,而现在大都也关上了,所以进进出出都需要推门或者掀门帘。这个时候,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部分人会在自己通过以后,为别人挡一下门或者门帘。这一举动虽小,但是让人觉得很温馨。
所以,在冬天到来之际,我想问问大家,你为身后的人扶着门了吗?
在美国的时候,我发现楼道的门都很沉,每次开门的时候,都需要使劲推,所以一旦大家陆陆续续的通过时,前面的人通常会为后面的人挡一下门,整体来说,多数人都有这个意识。
在国内,我特意留意了这个问题,发现虽然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这个习惯,但有一部分人还是有这个意识的。
Joseph Santamaria 和 David Rosenbaum于2011年五月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为身后的人扶着门是为了使集体努力最小化(minimize the collective effort)。
也就是说,如果你为你身后的人扶着门,那么他们将不用花费力气而更轻松的通过。如果每个人都为身后的人扶着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来讲你为别人的付出和别人为你的付出的频率将会是一样的,那么整体而言,每个人都将会减少开门的力气。
黄金法则指出: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式也是一条文化版本的黄金法则。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出你想别人为你做的事儿,那么每个人的生活都终将变得更好。而且这些小事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和累积,造福大家。
这篇文章从学术的角度告诉我们,造福别人,最终也会造福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你怎样对待别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别人扶着门这样的礼貌行为,大家都很欣赏。但是有的人在操作起来,却发现总有些问题,让人困惑不已。比如,我应该为什么样的人扶着门或门帘?身后的人有多远的距离时扶着门比较合适?怎么做才能既让别人舒服,又不让自己尴尬?为什么我做出这个行动的时候,别人连头都没抬,更不要说回馈一句感谢了。
(一)帮助所有人
有的人认为,面对特定的人群时,我们肯定会施以援手。比如手脚不方便的老人,或者带着小孩子的母亲,或者推着手推车的购物者等等,但是对于其他人,身强力壮、有手有脚,就不需要帮忙了。可是,你的举手之劳,不仅仅是在为别人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可以传递出一份爱心,传递出一种习惯,传递出一种信念。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可以把它传递下去,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传递给未来。
(二)要有灵活性
为别人扶着门这一举动是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也能体现出我们的周到。于是,有些人有了这种意识后,只要一回头看到有人过来,便开始扶着门。这时,走过来的人为了不让你等待太久,就可能需要加速走过来,甚至小跑过来。因此,要有灵活性。在回头的时候,做一个小小的判断,如果身后的人离你还有一段距离,也并不急着离开,那么你便可以独自离开。不要让这个行为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负担。
(三)避免陷入尴尬
在为别人扶着门时,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对方舒服的同时,自己也不尴尬呢?如果门是双向的,那么把门拉向自己的方向。如果是一个方向的,那么你可以选择走出去以后,站在门后帮对方撑一下门。不要用你整个身体挡着门,这样别人还得从你的面前挤过,有点尴尬。当然了,面带微笑也是个好办法,显示了你的友好,缓解了尴尬。不过,我们多数中国人都不喜欢朝陌生人微笑,所以,尽力而为,也许,你也会收获一个会心的微笑和一句感谢作为回报!
(四)不要期待回报
有些人可以做到以上这些,但是往往在自己付出之后,却感觉很失落,因为连一句感谢都没有得到,甚至有的人会把你的行为当做是理所应当的,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憋着一肚子气。我承认,当我们好心好意帮助了别人的时候,别人不表达感谢会让我们很懊恼,可是,我们做出这个行为本来就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啊,如果不去期待别人的回馈,我们便不会失望,这时,别人的一句感谢,反而会成为一种惊喜,会让我们开心!
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动摇我们的出发点,帮助别人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欢愉,我们要坚定这种信念,传递这种信念,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出点贡献!
社会有你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