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写作当成了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作为内心坚持和追寻的重要源泉,你就会坚持日日写作。当日日写作形成习惯,你遇到事情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记录下来,就像吃饭穿衣喝水一样简单,有思绪了就想着留下笔墨,没有任何其他的原因和理由。
昨晚从朋友A家里出来时,我就特别想倾诉自己的感受,我是如何一步步看着A到今天的地步(对未来来说,可能还不是最糟)。当她跟我倾诉她身体不好,已经到了乳腺增生三期、还有子宫肌瘤,医生说连手术都不好做时,她的眼圈红了,一边说一边抹起了眼泪。当她告诉我她妈妈过生日,她老公都不让她妈妈待着这个家里时,我能感受到她妈妈的无奈。作为她的朋友以及一个理性的思考者,我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因为你就没尊重你妈,没把你妈放在心上。第一,你妈过生日你不知道;第二,你妈过生日,你老公反对你有用吗?你完全可以自己买个蛋糕叫上你妹妹一起和你妈过个生日啊,管你老公参不参加呢?”当她诉说她和老公不幸婚姻,已经考虑离婚时,我鼓励她说:“如果是这种情况,既然早晚都得离,那不如早点离。早点离,你未来可能还能遇到好人” 当她又开始抹眼泪说,如果离了婚,孩子该怎么办时,我对她说:“现在这样撕裂的家庭状态与离了婚相比,不见得对孩子的伤害小”。当她说起自己的抑郁,认为生活无趣,没有希望,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有时候觉得可能自己没几年活头时,我安慰她:“你现在活着你为了谁?我知道你会说为了孩子。我想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为了孩子,那就该该治病治病,该离婚离婚,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迈出去海阔天空……”
不过我所有的劝解都是建立在我自己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是作为一个独立有能力,能认清自己人生的现代女性来表达“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如何决断的。但正如因果论所揭示的那样,今天的这种情况都是她基于原来的环境、条件下选择的结果,而原来的她无论是眼光有问题,没观察到细节,不联想婆家的各种行为等都是基于她当时的认知。因为认知、格局有限,她根本无法预知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她在还没看清人的时候她就选择并且实践了。实践过程中,她感觉到不对劲,但她性格优柔寡断,她认为可能还有转圜空间,她开始考虑其他的外界压力。而面对压力,她也是下意识逃避,过一天算一天,等到孩子来了,于是就这样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到了今天这种局面。
而我昨天所说的只是基于婚姻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看着一个朋友如此难受,我出了所谓的主意罢了。其实我明白,她不会改变,她会依然逃避,她依然会无力面对压力,只想做一只鸵鸟。正因为这样的她,她不会在能力上有太大的提升,她也不会逃脱她老公所谓的“魔爪”。正因为她是她,所以一切才是今天这个选择。
这样我就越发看清楚人生是一个因果循环了。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循环中,每走一步,当下的性格、眼界、认知等都影响着个人对当下环境和条件的判断,从而影响选择,继而影响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又会成为下一步的参考条件,如此循环。按照这个逻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在人生这条路上,没有交集,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前进着。可能会有靠得近的同行者,就可以成为亲人、闺蜜、知己,在各自前进的路上互相打气、扶持,向前。
所以我对任何人的劝说都是无益的。这有两点。
第一,我自己所认为的正确不一定是正确。因为我说的所有劝解都是建立在我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的,只是我基于我自己的认知、眼界和格局等对如果我在那个情景下会做的判断的假设。所以这个正确的出发点选择是我自己认为的,别人不一定认为。
第二,即使是正确的出发点,未来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别人也不一定认可这个结果。出发点的选择只是假设,毕竟我不会为任何后果负责。如果我去操盘,可能会出现我设想的结果,但如果换一个人去行动,即使出发选择是一样的,结果都不一定如设想。可见人只能管理和掌控自己,永远不可能帮别人,或者替他人做任何决定,或者出任何谋划。
这是不是悖论?生活当中的人们可是很多都愿意“帮助别人”的,当别人家遇到事是评论一番,当企业遇到事是给出各种方案和主意,当国家发生事时各种评论家、愤青乱喷一气,可笑的是这些所谓的围观者最终不对任何结果负责。当出现无法控制的条件变量时,这些人可能就一窝蜂地散开了,只剩下深陷漩涡的当局者苦苦支撑。
如此看下来,这个社会熙熙攘攘的繁华背后都是种种凄凉。实践者,是孤独的前行者,是真知灼见的真正领悟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有一天飞升俯瞰大地,大地上的人们如同生活在沙盘游戏中一样,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游戏中而已。飞升的这个人,这份思想,就是我认为的“上帝”“佛祖”“开天眼的人”。
这就是开悟,原来思想之随性,悟之随性,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