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被问罪入狱,等待朝廷处死。幸亏宋代宋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以及退隐的王安石也上书保全,才让苏轼免于一死,死里逃生,次年二月,被贬官来到黄州(湖北黄冈),受团练副使。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全靠苏东坡微薄的俸禄艰难度日。
苏轼在《东坡八首并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这“故人马正卿”不但为苏轼从官府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还帮助苏轼修筑起居室,让他们一家人终于有了安居之地。苏轼带领大家整治营地,躬耕其中,收获劳动果实,总算解决了一家人的衣食之忧。他为自己的居室取名“雪堂”,并亲自在门楣上书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从此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当时的“居士”并非专指佛教信徒,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也被称为“居士”。现在一般指信仰佛教、在家修行的人。
唐宋以来,文人雅士多以“居士”自称,以示清高。李白自称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等等。
苏轼在黄州东坡开荒种地,并在这里修筑起居室“东坡雪堂”,他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垦地种花的故事,以“东坡居士”作为自己的别号。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是苏轼当年随性而写的《东坡》诗。诗歌所写的就是一块普通的地,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所尽力经营的一块土地。而“东坡”之名也就开始流传开来。
其实“东坡”还有一种说法,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
苏轼和白居易虽然相距265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苏轼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觉得自己和白居易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把白居易作为自己的前身。
当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苏轼就取白居易诗中的“东坡”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