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787天 21.7.31 运动打卡第164天 80-77+2/860h 约练533/3
今早作为观察员身份参加的一场约练,跟我昨天的咨询,情况很类似,所以事后和咨询师我们一起探讨的比较多。
咨询的初期需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一直说关系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咨询的开场会选择一些轻松、简单的话题开始,就是是常说的“寒暄”。经过探讨,会发现,并不是每个来访者都适合“寒暄”,如果是“性子”比较急,做事比较干练,有可能会被认为“浪费”时间而表现出“着急”。这对咨询师来讲会是考验,考验意味着挑战,挑战意味着成长。对咨询中来访者所出现的“情绪”表达充分的“好奇”即可,加上情感反应,“好象感受到你这会有些着急,是什么让你有些着急呢?”或许这可能是来访者生活中模式的呈现,就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的了解来访者。
咨询中咨询师需要保持与来访者同频,同频不仅是能够进入来访的话题和他的生活/思维脉落,也体现在晤谈中的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让来访感受到咨询师和他在一起。
关注人而非事,我们可能都比较容易关注“事”儿,尤其我们的焦点是聚焦解决,既然有“问题”咱就看看如何解决就好。有本书是《儿童技能教养法》,让我们明白,孩子出现的“问题”并不是问题,而是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如此的“理性”就容易让我们忽视了眼前这个“人”,他在困难、问题中的挣扎、焦虑、努力、无助、不容易等等各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没被关注,如果我们就想让对方关注“解决”,就变得很不容易。就象一个孩子,摔倒在地上,他的疼痛、委屈、自责、后悔,没被看到就被父母直接拉起的话,就算跟着走了,他心里也会不舒服,走的也是心不甘情不愿,而作为父母也会拉的很吃力。
咨询最好的技术是咨询师这个“人”,但具体的问话技术是一定会使用,作为同学焦点的来访者,对技术会比较“敏感”,你问什么话想干什么事,对方都比较明白,如果思考、关注点在这,可能就不太容易进入问话场景。所以要求我们能将问句软化、生活化,尽量少的痕迹出现,可能会有助于来访者思考。
咨询并非易事,目标、资源、一小步,大框架就这,探讨并不容易。有时候在咨询即将结束时才“挖掘”到来访的“例外”,而时间又不允许继续探讨,于是这里可着例外布置“家庭作业”,可观察,可行动,只要与主题和目标相关。
遇到咨询比较“胶着”没有太大进展时,来访者容易直接向咨询师要答案,咨询师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可以直接给“答案”,借由“答案”对来访者进行小小的挑战,或许可以打破咨询的“僵局”。
咨询中“行为”探讨时,在来访者不断说“不知道”时,咨询师需要迅速检视咨询,是否走的太快,是否没有关注到来访者,来访者是真不知道还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下意识”回应。
。。。 。。。